大竹縣烏木鎮地處大竹縣東南,距縣城8公里,幅員44.92平方公里,耕地面積31560畝,總人口20341人,轄5個村、1個社區。近年來,烏木鎮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鄉村振興戰略總體要求,以全國農業產業強鎮、魚米之鄉、現代農業園區建設為抓手,以高質量發展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稻漁綜合種養特色產業“從無到有”突破發展,百島湖生態農業開發公司成功創建國家級農業龍頭企業、國家級水產健康養殖示范場、四川省首家省級小龍蝦良種場。成功承辦四川省現代農業園區現場會,獲評四川省鄉村振興先進鄉鎮。
強化黨建引領,用好鄉村振興主心骨
一是強化兩級班子建設,選好“領頭雁”。鎮黨政班子全數配齊,班子成員平均年齡39歲,女性占比40%,本科及以上學歷占比90%,為烏木鎮接續發展奠定了堅實領導基礎。2021年3月,全鎮村(社區)“兩委”班子圓滿完成換屆,新一屆村(社區)“兩委”班子平均年齡38.8歲,比上屆下降8.9歲,大專以上學歷占比56.7%,提高了26.7個百分點,一肩挑比例達到100%。
二是強化基層組織建設,筑牢戰斗堡壘。扎實抓好黨支部標準工作法,在基本組織、隊伍、活動、制度、保障上持續用力,全面夯實基礎。圍繞脫貧攻堅、鄉村振興、園區建設、基層治理等重大任務,找準黨建工作的契合點和發力點,推動黨建和中心工作深度融合,發揮黨員的先鋒模范帶頭作用,切實增強黨組織的向心力、凝聚力和號召力。烏木鎮黨委2018、2019連續兩年榮獲大竹縣先進基層黨組織,2021年榮獲達州市先進基層黨組織。
三是聚焦黨建引振興,提升村級經濟。大力實施“一村一項目黨建引振興”工程,根據各村發展情況,一村一品,重點培育發展1個產業項目,建立起項目與村集體、村民的鏈接機制,為村集體經濟壯大、村民增收注入新的活力。近2年,烏木鎮將整治撂荒地與發展集體經濟相結合,對各村撂荒地進行“拉網式”摸排登記,理清位置面積、撂荒現狀、撂荒原因等情況,逐戶逐地建立臺賬,分類施策推進整治。針對撂荒面積集中、撂荒時間長的非基本農田,引進種植大戶,動員家庭農場擴大規模,集中連片發展特色種植。針對集體經濟收入薄弱村,如分水村、鳳山村,村集體大膽探索,采取“土地入股+托管+分紅”模式,以“零保底”或“低保底價”方式,由農戶委托村集體統一經營管理,推動規模化、機械化生產,集中發展油菜、大豆、玉米、苧麻等產業,預計為村集體增收25萬元。對于耕作難度大、分布零散的撂荒地,將其納入水土保持、魚米之鄉、水產現代農業園區、大中型水庫移民等項目內容,通過高標準農田建設、水庫配套灌溉渠系維護等措施,提升耕作基礎條件,分片分區復耕復種。通過招商引資、托管服務、項目改造三種模式,全鎮整治復耕撂荒地3000余畝,實現了保糧增收的雙贏。
注重產業培育,打造鄉村振興核心動力
做大做強主導產業。近年來,烏木鎮大力發展稻魚綜合種養主導產業,引進龍頭企業四川百島湖生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建成工廠化選育繁育車間1000平方米、智能溫室大棚2000平方米,配置人工誘導繁育設備300余套。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模式,創新“五供一收”聯農帶農機制,與鎮域內10余個專合社和家庭農場合作,帶動周邊種養戶大力發展稻蝦綜合種養項目。目前,全鎮建成稻蝦綜合種養示范片9000余畝,每畝可產水稻1000斤,成蝦300斤,畝產值7500余元,實現一水兩用、一田雙收,提高了單位面積的效益;發展標準化優質水稻基地5500畝,年產值825萬元;發展小龍蝦良種繁育基地1000畝,年繁育良種蝦苗1.5億尾,產值1800萬元,引領農業產業優質高效發展。2020年產值達2.34億元,帶動群眾就近就業587戶1521人,其中貧困戶266戶790人,每戶年均增收8000余元,廣子村集體年穩定增收5萬元,實現企業增效與農民增收的雙贏。
做活做實新型產業。大力發展藍莓產業,引進順澤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投資1.2億元,采用“農業+旅游+康養”新型發展模式,以農業為基礎核心,致力打造種植、采摘、倉儲、加工于一體的產業鏈,建成休閑、觀光、采摘、餐飲相融合的農旅結合帶,花山湖景區正在全力爭創國家AAA級旅游景區。目前園區已種植有機藍莓800余畝,黑李、紅梨200余畝,配有1688米空中漂流道,16畝水上樂園,4公里櫻花海棠走廊,5公里游步道,觀光亭4座,年接待游客超20萬人次,年產值超千萬元。帶動烏木村集體年穩定增收2.5萬元,周邊穩定就業100余人。
做優做精特色產業。除發展稻蝦、藍莓產業外,烏木鎮還引進業主發展桑葚、柑橘、黃桃等特色水果種植1000余畝,老鷹茶基地2000余畝,發展規模以上蛋雞養殖場3個,年產雞蛋4500噸,發展生豬養殖20戶,年出欄2萬余頭,全鎮農業產業點面結合,持續健康發展。
聚力生態宜居,補齊鄉村振興關鍵短板
加快完善基礎設施建設。緊扣納入農建綜合示范區、脫貧攻堅引領區、稻蝦綜合種養現代農業園區、鄉村振興示范區建設等契機,整合中央、省市縣項目資金,撬動合作社、經營主體和農戶等社會資金共同投入,大力推進鎮村道路、山坪塘、水電氣網等改造提升,近2年新建場鎮過境路1.62公里,村道100余公里,生產便道140余公里,實現了村村通水泥(油)路;建設高標準農田1200余畝,整治山坪塘35口,人飲工程12處,治理河道6.5公里,治理、疏通各類溝渠32.5公里,修建便民橋4座;改遷電路和通訊設施,對供水管道和電力進行增容,全鎮基礎設施條件得到根本改變。
生態環境治理能力提升。全面推進水、大氣、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攻堅戰”,嚴格落實河庫長制度,縣、鎮、村三級河庫長嚴格履行巡河管庫職責,持續加強飲用水源保護;污水處理廠、垃圾中轉站、垃圾壓縮站、雨污分流管網覆蓋場鎮和各村集中居住點;全鎮農村戶廁完成標準化改造,并配套建設化糞池、垃圾分類收集點及小型污水處理系統,生態環境保護能力不斷提升、環境質量不斷改善。
持續改善人居環境體驗。深入開展村莊清潔行動,實行鎮、村、組干部包村、包組、包院落的三級聯包制度,帶頭清理、發動群眾整治溝渠,拆除危房、圈舍、破舊廣告牌,治理秸稈、柴草、農機具等生產生活資料堆放點,清除公路沿線雜草;整合項目資金對農村院落進行整體氛圍提升打造,保障經費實現生活垃圾日清日運,全鎮人居環境得到明顯改觀。
提升鄉風文明,激發鄉村振興內生動力
積極發揮文明榜樣作用。在全鎮廣泛開展年度星級文明戶先進典型評選活動,以村(社區)為單位,成立由村組干部、黨員代表、村民代表組成的評比委員會,以組為單位開展評比推薦。從愛國愛家、感恩奮進、勤勞致富、道德風尚、遵紀守法、孝老愛親、生態保護、鄰里互助、環境衛生和科教文化10個方面進行綜合考核,評選出三星、四星、五星文明戶若干戶。評選后召開村民大會頒發榮譽獎牌,給予獎勵,用榜樣的力量激發向上向善向美的力量,涵養文明生活新觀。
組織開展系列進農家活動。開展“法律法規進農家”活動,簽約法律顧問每季度送法下鄉,開展法治教育講座,普及法律知識;開展“科學知識進農家”活動,通過農民夜校、黨員活動日等平臺,開展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年均累計技能培訓400余人次,依托引進企業開展稻蝦養殖專業技術培訓,目前累計開展技術研培30余次,科普實訓20余次,培養了一批鄉土人才;開展“讀書分享進萬家”活動,依托農家書屋活動場所,組織村民開展小規模讀書交流會、分享會;每年聯系上級文化部門組織公益演出10余場次,放映農村公益性電影30余場次。
發揮制度約束底線作用。村(社區)根據實際制定村(居)規民約,建立紅白榜機制(村民自覺遵守村規民約進入紅榜,反之進入白榜,作為村民申請各類政策補貼的參考依據),成立紅白理事會,堅決遏制大操大辦、厚葬薄養、高額彩禮等陳規陋習,抵制封建迷信活動,引領形成健康文明鄉風。
推進社會治理,夯實鄉村振興群眾基礎
堅持政治引領,法治保障。成立黨委書記為組長,鎮長、專職政法委員為副組長,綜治中心、司法所、信訪辦、學校、安辦等單位負責人為成員的治理領導小組,堅持將社會治理工作與黨委其他工作同部署、同落實、同督導、同考核。統籌駐村工作組、駐村“第一書記”、駐鄉民警等力量,壓緊壓實村(社區)黨委(黨總支)責任,筑牢“一線堡壘”。持續深化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建設,完善矛盾糾紛調解、法律援助等機制,主動服務群眾依法解決矛盾糾紛。
堅持自治為基,德治潤化。加強自治組織規范化建設,完善利益訴求表達機制,開展群眾說事、民情懇談等活動。建立完善村級民主協商機制,鄰里之間矛盾糾紛由村委主持、黨員干部等參與化解;涉及全村(社區)的重大事項嚴格按照“四議兩公開”要求決策;涉及跨村(社區)矛盾糾紛,由鎮分管負責人牽頭,駐村組長、村委、參與協調,確保問題化解在一線、調處在基層。完善村規民約,建立紅黑榜機制,強化村民自治規范約束。鎮、村建立以黨員為主的志愿服務團隊,開展政策宣傳、治安巡邏、民事代辦、糾紛調解等服務活動,以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帶動更多群眾參與村級治理。
智治支撐,完善平臺。推動農業、人社、國土等審批事項入駐鎮、村政務服務中心,大力推廣“網上辦”“碼上辦”“村級代辦”“上門辦”,打造便民、高效、智能的服務平臺。目前,烏木鎮便民服務中心可一站式辦理、審批行政許可7項、服務事項123項,涵蓋民政、計生、國土、建設、勞動保障、退役軍人、殘聯、醫保、司法等領域。43個監控探頭覆蓋鎮村重要進出口、人員密集場所、重點企業,以“雪亮工程”建設整合構建綜治中心監管平臺,充分發揮事前震懾、事中監控、事后追溯作用。整合行政、司法和社會資源,以全國優秀人民調解員張木林為帶頭人創新打造“張木林調解工作室”,吸納老干部、老黨員、“兩代表一委員”等進入人民調解隊伍,建立烏木鎮社會矛盾糾紛調處化解中心,在政務中心“辦不成事”窗口處設矛盾糾紛受理區,實行一站式受理、一攬子調處、全鏈條解決的矛盾糾紛化解模式,打造矛盾糾紛一站式化解平臺。
如今的烏木鎮,基礎設施更完善了,產業更加壯大了,人民生活富起來了,農業特色化、產業化的發展步伐穩步向前,現代農業成效斐然。站在新的起點,開啟新的征程,昂揚奮進的烏木鎮將乘著鄉村振興的東風,探索多樣化發展模式,譜寫烏木鎮發展新篇。
(作者為人民論壇特約通聯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