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等十部門印發《全面推進“大思政課”建設的工作方案》,深度聚焦思政課建設、日常思想政治工作、課程思政全面推進工作。近年來,課程思政建設一直是理論界和實踐一線關注的熱門話題,如何發掘各類課程中的思政資源,實現思政教育價值,使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達到立德樹人的目的,成為了新時期各個高校都關注的新課題。
聚焦高職院校,我們不難發現,在專業課程教學中知識和技能在“受寵”中不斷被推崇,而思政教學在專業課程中有時可能會被生搬硬套。如何改變這一局面,是高職院校必須面對的問題。為此,溫州科技職業學院著眼高職院校價值使命的本體追問,堅持回到課程本身尋求課程思政建設的突破點和著力點,于實踐中求解課程思政的育人訴求,最終通過“三步走”實現課程思政自覺。
在本體追問中擘畫理想課程
理想課程在這里是指高職院校課程思政應然的樣子,是關于課程思政理想狀態的一種追求和表達。在課程思政建設實踐中,學校之所以提出理想課程,源于在前期課程思政建設中,不能從理論上對課程思政的應然狀態進行慎思和研究,在實踐中將有可能陷入混亂與盲從,這可能也是在課程思政教學實踐中出現“推倒重來、修修補補”等現象的主要原因。
基于此,溫州科技職業學院把擘畫理想課程作為課程思政建設的第一步。于是,學校成立由校內外專家、骨干教師等共同組成的課程思政建設研究組,立足學校專業展開調研分析和研討,圍繞“為誰培養人”展開價值論的澄清,圍繞“培養什么樣的人”展開認識論的確認,圍繞“如何培養人”展開方法論的討論,最終,在“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德技雙修”等的回答中擘畫出各個專業課程思政理想的樣態。
經過不懈地探索與實踐,溫州科技職業學院用事實證明,對理想課程的探索與追求,能夠很好地引領一線教師重新審視課程思政的重要意義,有助于他們正確看待專業知識與思政價值的相遇與耦合。
在協同重構中生成運作課程
運作課程是對理想課程的實踐,是一種動態的課程。然而,在具體的實踐中,理想課程與運作課程往往會有一定的差距。專業教師在運作課程的質量把控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為了更好地將運作課程趨近理想課程,溫州科技職業學院在進行課程思政建設中,通過“四協同”,生成極具校本特色的運作課程。一是隊伍協同,學校倡導“雙師雙責制”,要求馬克思主義學院的思政教師結對各個二級學院的專業教師,組成“抱團式”教研團隊,共同開展教學研究和教學實踐。二是課程協同,圍繞課程的主題和主線整合教學內容,推進預設課程體系轉化為“有溫度”的運作課程。三是方法協同,按照“八個相統一”的教學要求,協同專題教學、探究教學、案例教學、小組教學等多種教學方法,把課程思政上得有意義、有趣味。四是場域協同,秉持“思政無界”“環境無邊”的教育理念,協同教學課堂、實踐課堂、社會課堂、網絡課堂等場域,把思政課程上得更鮮活、更生動。
通過“隊伍協同+內容協同+方法協同+場域協同”的“四協同”課程思政探索與實踐,溫州科技職業學院逐漸走出了一條融通理論與實踐、聯通虛擬與現實、暢通課堂內外的課程思政建設道路,形成了課程思政運作中的整合效應和聚合效果。
在自覺發展中形成經驗課程
隨著課程思政建設的不斷深入,如今溫州科技職業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協同五個二級學院再次形成合力,堅持實踐再前一步,研究再深一步,致力于打造學校課程思政資源庫,在自覺發展中形成經驗課程,通過經驗課程進一步推進教師的自覺發展。為此,學校在進行課程思政建設中,秉持雙向追求,一方面,秉持“精品”追求,打造“精彩一課”課程思政,堅持“一年一評”的動態原則,鼓勵全校一線教師積極參與其中,評審老師通過在場的教學觀摩、離場的教學研討,最終評出“精彩一課”,通過再次修改打磨完善,最終納入學校的課程思政“精品案例庫”,供全體教師觀摩學習;另一方面,秉持問題,打造“疑難問題庫”,圍繞教師在課程思政教學中出現的共性問題以及提出的重難點問題等,邀請校內外專家、一線教師共同開展理論研討和實踐分析,提出問題的解決方案,最終形成課程思政“疑難問題庫”,供全體教師學習參考。
作者:邵陽,溫州科技職業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陳曉莉,溫州科技職業學院黨委宣傳部副部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