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系列專家解讀之二十九
作者:華中科技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 吳淼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必然要求,對處于城鄉關鍵節點的小城鎮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小城鎮是鄉村振興的發動機和穩定器。要將小城鎮的發展納入到鄉村振興的大局中,采取多種措施加強小城鎮建設,促進小城鎮實現特色化、差異化和高質量的大發展。
因地制宜做好小城鎮建設頂層規劃。小城鎮全面建設是一項高度復雜的工程,科學的頂層設計和規劃是保障小城鎮健康持續發展的關鍵。首先,因地制宜選擇發展模式。要根據小城鎮的區位條件、資源稟賦、產業基礎及未來趨勢明確發展方向和規模,切忌盲目求同和貪大求全。同時,根據土地集約利用的要求,在綜合考量農村腹地發展條件的基礎上對鎮區鎮域進行統籌規劃。通過土地和環境綜合整治盤活存量用地,留足發展空間。此外,全面協調城鎮老區改造和新區建設。既要注重對鎮區格局和當地傳統特色文化的保護和利用,又要按照新型城鎮化提出的城鄉一體、產業互動、生態宜居等基本要求對鎮區功能結構、公共設施、經貿產業進行合理布局和優化提升,確保二者協調推進、相得益彰。
整合資源完善鎮區公共設施。積極調動和有效整合政策、資金、技術等資源對小城鎮建設至關重要,對中西部欠發達地區而言更是如此。務必將各項有利政策充分納入到鄉村振興戰略中協同實施,例如美麗城鎮、特色小鎮、擦亮小城鎮、國家衛生鄉鎮等項目,應立足于小城鎮整體規劃進行集中投入,確保資源高效合理利用。在此過程中,各級地方政府和部門要協調統一行動,特別是縣(區)和鄉鎮政府要凝聚共識,以群眾需求為導向,協同解決城鎮建設問題。此外,要創新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供給機制,適當引入社會和民間資本,采用混合治理方式提供公共產品,構建政府、市場和社會共建共治的新模式。
改善營商環境推動產業發展。小城鎮完善的基礎設施、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休閑舒適的人文氛圍和良好的治理體系,既是產業發展的基礎,又是鄉村振興的保障。要完善鎮區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通過空間規劃及路網、通訊設施等配套建設,為商貿流通、產業發展、人口聚集提供空間。同時,加強鎮區治理,保證鎮區環境優美、生態宜人、治理有序,特別是規范市場監管,營造良好的工商業發展氛圍。整合鎮區鎮域資源,打造富有文化內涵的特色小鎮,提升鎮區知名度和文化軟實力,吸引各界社會資本前來投資興業。小城鎮可利用自身產業基礎和內部條件,加大對產業的引導和扶持,促進產業拓展壯大。
創新制度暢通城鄉要素流動。在城鄉融合的時代背景下,小城鎮要通過制度創新吸納自上而下的城市資源和自下而上的鄉村資源。要在國家法定范圍內積極調整發展政策,通過制度創新促進城鄉要素有序流動。要明確小城鎮功能定位和產業方向,通過土地優惠、稅費減免等方式積極承接城市溢出的資金、技術、產業和人口等資源。積極探索構建集體土地參與小城鎮建設的機制、協調土地跨行政區統籌利用,為產業承接和物資流通創造空間,對內也可以鼓勵有條件、有意愿的農戶在小城鎮優惠建房購房。此外,完善農民社會保障政策,在就業、醫療、社保、養老等領域打通城鄉壁壘,方便農民進入小城鎮落戶、就業、創業和置業。
健全體制機制保障治理有效。小城鎮需要通過健全體制機制強化基層政府治理能力、優化治理體系。首先,拓展小城鎮的治理資源,尤其是財政收入來源,在稅收、土地出讓金的分配上向小城鎮傾斜。其次,完善治理能力與治理資源的匹配,協調好縣、鄉(鎮)兩級政府在鎮域公共產品供給中的權力分配,保障小城鎮有足夠的資源對鎮區和鎮域公共服務進行規劃、設計、運行和維護。第三,確保社區環衛、公共設施維護等有穩定的資金來源,且確保資金規范、安全、高效使用。最后,完善基層治理體系,廣泛吸納市場主體、社區居民參與小城鎮治理,實現小城鎮共建共治共享。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系列專家解讀
經濟大家談 | 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初見成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