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把確保重要農產品特別是糧食供給作為首要任務,把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真正落實到位。
——2022年3月6日,習近平在看望參加政協會議的農業界、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障界委員時強調
3月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看望參加政協會議的農業界、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障界委員時就“三農”工作特別是糧食安全發表重要講話,強調“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再一次凸顯筑牢糧食安全根基的意義。人民論壇網摘編部分金句,以饗讀者。
悠悠萬事,吃飯為大
要未雨綢繆,始終繃緊糧食安全這根弦,始終堅持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
要全面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嚴格糧食安全責任制考核,主產區、主銷區、產銷平衡區要飯碗一起端、責任一起扛。要優化布局,穩口糧、穩玉米、擴大豆、擴油料,保證糧食年產量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確保中國人的飯碗主要裝中國糧。要保護農民種糧積極性,發展適度規模經營,讓農民能獲利、多得利。制止餐飲浪費是一項長期任務,要堅持不懈抓下去,推動建設節約型社會。
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
農田就是農田。
農田必須是良田。
確保18億畝耕地實至名歸。
解決吃飯問題,根本出路在科技
要發揮我國制度優勢,科學調配優勢資源,推進種業領域國家重大創新平臺建設,加強基礎性前沿性研究,加強種質資源收集、保護和開發利用,加快生物育種產業化步伐。要深化農業科技體制改革,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健全品種審定和知識產權保護制度,以創新鏈建設為抓手推動我國種業高質量發展。
要樹立大食物觀
從更好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發,掌握人民群眾食物結構變化趨勢,在確保糧食供給的同時,保障肉類、蔬菜、水果、水產品等各類食物有效供給,缺了哪樣也不行。
專家觀點
東北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現代農業發展研究中心教授 崔寧波
高水平自立自強是構建國家糧食安全新發展格局的本質特征。“手中有糧、心中不慌”在任何時候都是真理。大國發展規律也證明,真正強大的國家一定有能力解決自己的吃飯問題。打鐵還需自身硬,靠別人解決吃飯問題永遠無法立足,掌握糧食安全主動權就要實現糧食高水平自立自強,穩步提升國內糧食供給保障能力和抵御風險能力。突出重點扎實推進新時期國內糧食安全工作,應從引擎支撐、源頭控制和根基強化等方面持續奮斗:
第一,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引領作用。糧食安全問題的根本出路在科技支撐,要加快自主創新為主導的農業技術進步,深入實施“科技興糧”戰略,加強糧食領域科研投入機制建設,聚焦前沿開展關鍵環節和領域“卡脖子”技術攻關,不斷提高糧食全產業鏈的科技和物質裝備水平,大力發展數字農業、智慧農業和設施農業。
第二,堅決有力全面推進種業振興。種為糧之源,糧以種為先,從源頭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必須在良種方面挖掘潛力。要做好農作物種質資源保護利用,培育更具自主知識產權的優質糧食品種,集中力量聯合攻關,形成產學研相結合、育繁推一體化機制,加快國家種業基地和重點工程建設,加強監管,不斷優化種業市場環境。
第三,毫不放松抓好糧食生產安全。糧食生產安全的根本在于糧食綜合生產能力,要嚴格落實地方糧食安全主體責任,繼續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切實保護好糧食生產的命根子,確保耕地數量不減少、質量有提升,強化基礎設施建設,改善糧食生產條件,協調好利益問題,提高農民種糧積極性,主產區、主銷區、產銷平衡區都要保面積、保產量,確保糧食產量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
(文字整理/宋暢)
資料來源:新華網、人民論壇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