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研究員 樊軼俠
“十四五”時期,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對擴大內需提出了新的要求,農業農村在形成國內大循環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城鄉融合發展是新發展格局下擴大內需的重要舉措。
當前,數字經濟已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一個重要引擎,數字作為新的生產要素日益融入農業農村,這就需要我們積極應對經濟數字化的挑戰,創新城鄉融合發展之路。
經濟數字化帶給城鄉融合發展的機遇
第一,有利于釋放農村數字化生產力。數字經濟能夠實現信息技術與傳統行業的有機融合。一方面,數字經濟可以打通生產、消費、交換等社會經濟領域的“信息孤島”,降低交易成本,實現信息的互聯互通;另一方面,諸如工業互聯網、物聯網、區塊鏈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推動數據價值多元化,眾多數據信息已不限于簡單的信息溝通,而是通過數字技術將信息轉化為二進制代碼并依據實際商用模式編輯代碼,實現商業信息的價值多元化。
第二,有利于形成城鄉一體化消費市場。2019年,全國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農業收入占比僅為23.3%,農民非農產業收入占比提高。全國范圍內農村電商爆發式增長,淘寶村、數字農業基地等蓬勃發展,阿里巴巴等電商平臺紛紛依靠其大數據、互聯網優勢布局農產品供給基地,將業務領域向農產品供應鏈前端延伸,運用數字化手段打通城鄉消費各鏈條。此外,網上外賣、在線教育、網約車、在線醫療等數字服務為城鄉消費升級提供了新的窗口。數字普惠金融繁榮發展,為釋放農村消費潛力提供了多樣化的融資籌資渠道。
第三,有利于城鄉數字基礎設施一體化發展。據第46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2020年6月我國城鎮互聯網普及率為76.4%,農村互聯網普及率為52.3%,且較2020年3月提升了6.1個百分點,城鄉互聯網普及率差異不斷縮小。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為滿足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的實際需求,城鄉共同覆蓋的通信網絡建設有所加快,網絡扶貧成效明顯,以“互聯網+”為主干的“以城補鄉”將逐漸成為現實。
第四,有利于城鄉生產要素配置的均衡化。經濟數字化的發展不僅能實現人人對接,而且能帶動萬物互聯,傳感器、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能夠及時監測并報告特定地區的生態資源、地形地貌與空氣污染等情況,通過大數據分析和專家判斷系統來實現區域功能、特色產業的明確定位,將促使生產、生活、生態、旅游于一體的“都市型現代農業”不斷涌現,“以大帶小”“以工促農”“優勢互促”的城鄉生產要素配置機制將逐步形成。
經濟數字化背景下促進城鄉融合發展的財政政策具體措施
中央財政加強城鄉融合的頂層設計并推動數字財政建設。第一,中央財政應加強對城鄉融合政策的頂層設計和相關政策評估。數字鄉村的發展定位應該結合地區自然資源優勢、環境優勢以及周圍城鎮交通網絡與產業結構進行明確判斷,發展“農業+服務業”的混合新業態。相關財政政策績效評估應該引入特色化、結構化指標,避免因為重復建設、粗放布局而破壞農村寶貴的“生態資本”。
第二,中央財政應利用數字技術和數字經濟發展紅利,營造數字財政發展環境,推動區域一體化的數字財政建設。確保城鄉融合發展規劃、產業發展規劃、新型城鎮化政策評價體系的及時構建與動態監管,利用好“區塊鏈+電子政府”的發展機遇,提高執政效率,促進公眾參與決策,打造公信環境。
統籌推動城鄉數字基礎設施發展。城鄉數字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仍是當前城鄉融合財政政策的重點之一。數字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不能一味“大干快上”,應分輕重緩急,有序推進。構建“事隨人走”的財政體制機制是“過緊日子”背景下提高資金使用效率的關鍵。財政應基于互聯網、物聯網,構建城鄉人口密度動態監管系統,優先關注人口密集大但數字基礎設施配置薄弱的地區,及時將數字基建項目納入項目庫并安排資金預算。對于部分人口大量流出的地區,數字基礎設施項目不能盲目推進,而是應結合該地區新型城鎮化布局和產業布局,有序安排數字化基礎設施建設。
統籌推進“數字鄉村”與“新型智慧城市”建設。財政應該把握數據驅動產業結構升級的關鍵機遇,多措并舉幫助農村新型經營主體宣傳品牌、開拓市場,為其提供土地、融資、人才等方面的幫扶,引進互聯網服務公司與信息技術企業提供信息技術設備與相關技術服務,推動“數字鄉村”和“新型智慧城市”建設。
地方政府可設立“數字鄉村”專項引導基金。我國“數字鄉村”專項引導基金應該做好兩項工作:一是提高農業數字化程度,做大做強農業;二是引導城鄉人口有序流動,提高人力資本使用效率。財政應認清鄉村發展現狀,既要鼓勵商業銀行、政策性擔保機構等支農、惠農的力度,又要鼓勵不同層級政府、社會資本共同參與農業擔保項目。與此同時,利用政策優惠鼓勵互聯網平臺開展系統性農村數字素養教育。應鼓勵城鎮優秀數字技術工作人員、產業管理人員、大學生參與支農項目,注重利用有形資產和無形資產的雙向激勵。
支持有條件的地區開展“城鄉數字化融合”試點示范。財政應支持有條件的地區設立“城鄉數字化融合”試點示范區,優先選擇東中部城鄉數字鴻溝較小、城鄉一體化程度較高的區域作為試點。一方面,鼓勵有關平臺企業進行項目聯合,為有意向轉移的農村居民提供城鎮化服務網上操作平臺;另一方面,利用品牌宣傳、政策優惠等方式為轉移農民提供“綠色通道”,增強農民市民化的歸屬感與認同感。要找準各區域鄉村的最優發展定位,加強農業技術、農村勞動力與生態資源的合理分配,打造“三農”發展新優勢,更好促進鄉村振興。
經濟大家談 | 全面準確理解“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內涵與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