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化產業是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引領社會主流文化發展的重要力量。促進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推動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有助于為增強文化自信奠定物質基礎。發展文化產業,要以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的態度,從傳承過去、對接當下和發展未來的高度增強文化自信,使中華民族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
【關鍵詞】文化自信 文化產業 國家戰略
【中圖分類號】G124 【文獻標識碼】A
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作為更基礎、更廣泛和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對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重要意義。進入社會主義新時代,增強文化自信需要深挖文化資源、發展文化產業,為增強文化自信提供必要支撐。
文化產業是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引領社會主流文化發展的重要力量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則國運興,文化強則民族強。文化不僅是推動社會發展的重要手段,也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指標。黨的十八大以來,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不斷健全完善,推動了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持續發展,為堅定文化自信打下了基礎。增強文化自信,不僅需要文化事業的支撐,更需要文化產業的推動??梢哉f,文化產業是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引領社會主流文化發展的重要力量。
文化產業有其獨特的主體性質、職能范圍、資金來源、運營機制和調控方式。在文化發展格局中,文化產業主要著眼于文化產品的研發、生產、營銷和服務等經營性業務。從運營機制看,文化產業以企業法人代表為主體,自主決策、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與文化事業相比,文化產業在滿足人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同時,更加注重文化的市場價值。
實踐證明:文化產業的繁榮發展,可以增強人們的文化認同感和歸屬感,從而提高全民族的文化自信。在數千年的歷史發展中,中國積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蘊,涌現出許多偉大的文化作品和文化大家,這些都是我們文化自信的底氣。黨的十八大以來,一大批代表中國文化產業發展成就的文學、藝術、影視等文化產品走出國門、走向世界。此外,諸多大型文化會展和文化宣傳活動也進一步擴大了中國文化的世界影響力。這不但增強了我們的民族自豪感,也提振了我們的文化自信心。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文化產業的發展離不開市場的力量。盡管文化產品要重視人文價值的展現,但考慮到文化產業的市場需求,我們還是要注重發揮市場在文化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按照文化體制改革的要求,發展文化產業要遵循市場規律,讓更多主體、資金和技術等市場要素參與到文化發展中,如此才能壯大文化產業的發展規模,延伸文化產業的價值鏈,發揮文化產業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在這一過程中,文化產業利用市場機制豐富了文化產品和服務,滿足了人們多樣化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了人民的文化素質和生活質量,從而進一步增強了人們的文化自信。
文化產業的發展可以使傳統文化資源通過市場運作和商業包裝等形式獲得新的生命,這不僅能夠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還能為提升文化自信提供資源支持。近年來,中國各大城市紛紛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提出了獨特的文化產業發展方針,比如北京的“民營國營同臺競爭,多元主體優勢互補”,深圳的“文化資源和企業資本結合,可持續發展和制度創新互動”等。各地也根據發展需要,培育大批具有市場競爭力的骨干文化企業,自覺投入到文化發展和文化建設的潮流中,通過向社會提供多樣化的文化產品和服務,不斷弘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精神價值。
促進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夯實文化自信的物質基礎
文化自信并非自然生成,而是要在日常生活中不斷培育和強化,文化產業正是提升文化自信的重要平臺。現實中導致文化不自信的原因主要是主流文化的疲弱以及主流價值觀的乏力,主要表現在對內缺乏社會凝聚力,對外缺失文化輻射力。反觀世界發達國家,他們常常通過影視、媒體、飲食等文化產業載體,向世界其他國家介紹其民族文化、道德觀念和生活方式等,既對周邊國家形成文化輻射,也產生了較大影響,使國家的文化影響力得到提升。相較而言,中國雖為文化大國,但并非文化強國。當前,中國的影視、動漫等文化產業發展依然不夠充分,影響了中國文化“走出去”的步伐。
文化自信的提升,不僅需要依托豐厚的文化資源,也要融合政治、經濟、科技等支撐性要素,文化產業則可以很好地融合這些要素。一方面,文化產業是具有人文價值的產業,有利于發掘我國優秀的文化資源,促進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提升中國文化的輻射力和影響力;另一方面,文化產業也是具有市場價值的產業,可以通過產業的轉型升級重構文化產業價值鏈,促進文化產業的高質量發展,推動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夯實文化自信的物質基礎。
發展文化產業,要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
文化產業的繁榮發展是中國建設文化強國的題中之義,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內在要求?!秶?ldquo;十三五”時期文化發展改革規劃綱要》指出,全面實現文化發展改革的目標任務之一,就是“中華文化影響力持續擴大,中國故事、中國聲音廣泛傳播,良好國家形象全面展示,國家文化軟實力和國際話語權進一步增強,促進世界文化多樣化發展”??梢姡幕a業已經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發展文化產業是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多樣化需求、提高人民群眾生活品質的重要途徑,也是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推動經濟社會轉型升級的重要動力,更是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渠道。
文化產業發展的根本是文化發展,文化發展的核心要素在于文化價值的傳播。一方面,我們要深入發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其進行現代性的產業轉化,打造富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底蘊的產業鏈,增強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命力;另一方面,要始終堅持文化產業發展的社會主義方向,全面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發展文化產業,要以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的態度,從傳承過去、對接當下和發展未來的高度增強文化自信。不忘本來,就是要傳承中華民族所固有的特色文化資源,結合時代需求,創造性地發展文化產業,不斷提高競爭力。吸收外來,就是學習、借鑒和引進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優秀文化,學習其在文化產業發展方面的先進經驗。面向未來,就是從文化傳播和影響力的長遠發展出發,堅持做精品文化,打造經得起時間考驗的文化精品。
在國家戰略層面,發展文化產業應不斷深化宏觀管理體制改革,健全微觀運行機制,要注意防范文化產業的“泛職能化”傾向。文化產業如果偏離了文化發展的初衷,就會導致文化產業的價值取向模糊,出現“唯收視率”“唯票房”“唯點擊量”“唯發行量”等片面追求經濟利益的傾向。為促進文化產業的良性發展,我們應樹立正確的人文價值理念,使中華民族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
(作者為華北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
【注:本文系2017年河北省社科基金項目“一帶一路”背景下服務研習式中醫口譯人才培養模式研究(項目編號:HB17JY063)的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①《國家“十三五”時期文化發展改革規劃綱要》,新華網,2017年5月7日。
②吳祖鯤、王慧姝:《文化自信是文化產業發展的靈魂》,《中國社會科學報》,2017年8月10月。
③范玉剛:《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的“分”與“合”》,《人民論壇》,2017年第4期。
④劉翰輝:《新時代增強文化自信的基本途徑》,《學習時報》,2018年4月6日。
⑤周正剛:《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關系辨正》,《東岳論叢》,2010年第11期。
責編/王妍卓 美編/王夢雅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