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特色小鎮是連接城市與鄉村經濟協調發展的“驛站”,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進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陣地。打造特色小鎮對促進區域經濟的創新發展具有積極的意義。應突出特色小鎮建設的融合性,依托區域優勢加強系統設計,提升特色小鎮建設的科技含量,完善配套法律服務與保障,將特色小鎮建設成為區域經濟創新發展的重要增長點。
【關鍵詞】特色小鎮 區域發展 創新 【中圖分類號】F32 【文獻標識碼】A
2016年以來,隨著《關于加快美麗特色小(城)鎮建設的指導意見》的實施落地,我國各省依托本地資源優勢,加快了特色小鎮的規劃設計與建設工作,形成了一批以工業制造、生態旅游等核心優勢為主的特色小鎮。然而,盡管特色小鎮在建設方面需要規劃設計,但其成功的關鍵在于具有歷史的沉淀和“先天”的資源優勢。因此,打造特色小鎮不能照搬照抄他人經驗,需結合區域經濟與文化發展的需求,把握特色小鎮的“特”字內涵,主動從產業融合、科技投入以及法律保障等方面入手,使特色小鎮建設進一步適應新時代社會經濟與文化發展的需要。
特色小鎮“特”在何處
特色小鎮“身份”獨特。特色小鎮并非是完全行政意義上的某一建制鎮,而是以當地某種經由歷史沉淀的獨特資源、經典產業以及新興產業為基礎,設計和打造的具有集聚效應和鮮明特色的鄉鎮區域發展生態系統。特色小鎮是城市與鄉村之間的重要“牽線人”,是在鄉村振興進程中促進城鎮化建設與區域創新發展的重要抓手。特色小鎮建設有助于實現“產業+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使特色產業得到聚集和優化創新,兼顧了經濟、文化、生態的多維度需求,為統籌城鄉區域創新發展提供了靈活的思路和新的契機。
特色小鎮“性格”獨特。“性格”指的是特色小鎮擁有與眾不同的特點。第一,產業獨特。打造特色小鎮關鍵在于突出產業核心競爭優勢,例如以歷史文化為核心的人文文化產業,以生態景觀養生為特色的旅游經濟產業,以工業生產和經典品牌為主導的制造業等。因此,擁有主導產業是打造特色小鎮的基本條件,打造特色小鎮必須在原有主導產業的基礎上,延伸產業鏈,實現“錯位競爭、差異發展”的目標。第二,功能多樣、涉及廣泛。實現特色小鎮的經濟和文化價值離不開強大的公共服務功能,包括小鎮基礎設施建設、人才配置、安全機制及生活服務等。特色小鎮雖小,但必須功能齊全,要兼顧經濟、社會、文化以及生態等多方面的效益。第三,具有高識別性和審美性。小鎮的形象設計十分關鍵,特色小鎮“體型”不大,但“顏值”頗高。打造特色小鎮需在建筑設計、綠化景觀、街道規劃、功能區布局等多方面進行美學思考,在視覺空間設計上要突出區域文化、風俗等特色元素。一般而言,特色小鎮的外在設計與歷史文化、主導產業直接相關。同時,特色小鎮的外形設計也是塑造小鎮經濟與文化品牌的重要組成部分,保持小鎮形象特色的一致性才能形成地標性的特色文化。第四,機制動態靈活。特色小鎮的打造將推動形成新產業,或在原有經典產業的基礎上發展出新的業態。強大的創新機制為打造特色小鎮提供了多種便利條件,包括全面放開小城鎮落戶制度、宅基地使用權制度改革、盤活存量土地,等等。同時,特色小鎮投融資機制靈活開放,適用“PPP模式”,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更加充分,來自于政府與民間的資金保障為特色小鎮建設鋪平了道路,使特色小鎮得以實現“產業+金融”的創新發展。
特色小鎮發展不能依靠“復制”,“融合”是關鍵
近兩年,特色小鎮“火了”,其經濟與文化價值迅速成為各區域熱議的話題,打造特色小鎮也成就了一股投資熱潮,然而部分特色小鎮建設卻存在項目設計不成熟、特色性不強、同質化較明顯等問題。一些地方對特色小鎮建設的速度比較看重,忽視了建設的質量,存在盲目跟風、羨慕“眼紅”、急于求成的心態,導致特色小鎮建設匆忙上線,出現了資源利用不充分、資金鏈條不完整、特色小鎮“無特色”等尷尬問題。因此,打造特色小鎮不能急于求成,不能依靠“復制”。第一,要認清學習借鑒和復制照抄的區別。引進成功經驗和模式需結合本地特色,依據現實需求,塑造特色小鎮建設的獨特理念,形成科學思路。第二,精準理解特色小鎮的內涵,兼顧數量與質量的協調性,重點對產業內容、盈利模式以及發展方案進行嚴格把關。第三,打造特色小鎮要將關注點落在“特”字之上。需匠心獨運,培育具有說服力的“不一樣”的風格,避免“千鎮一面”。
產業融合是打造特色小鎮的基本著力點,也是世界經濟與文化發展的宏觀趨勢。在打造特色小鎮的過程中,遵循客觀規律,推進產業融合十分關鍵。特色小鎮建設要實現“產業+文化”“產業+生態”“產業+旅游”“產業+城鎮”的融合發展模式,培育功能齊全、價值多樣的新型發展業態。第一,實現產業與文化的融合。充分挖掘本土歷史文化優勢資源,增強對歷史文化的內涵解讀及源頭梳理,將傳統文化優勢轉化為看得見的競爭力。第二,實現產業與生態的融合。保護性利用區域生態自然資源,打造宜居型、療養型的特色生態示范小鎮。第三,加強產業與旅游的融合。整合文化與生態資源,科學開發、合理設計旅游文化休閑小鎮,打造宜游、宜樂的鄉鎮休閑文化產業。第四,實現產業與城鎮發展的融合。打造特色小鎮的目的要指向區域經濟與文化的創新發展,通過供給側改革,創造就業崗位,提升區域居民經濟收入,改善小鎮及周邊的區域面貌,提高城鎮化建設的水平與文化含量,擴大利益相關方范圍,增進人們的幸福感。
提升科技含量,健全法治保障
打造特色小鎮需提升科技含量,將創新科技元素融入和貫穿到特色小鎮建設之中,增強特色小鎮的創新性價值。第一,加快科技創新,在特色小鎮建設中加大科技與智力投入力度,在重點產業發展中融合、應用新科技,探索特色小鎮建設與重大科技成果轉化之間的邏輯關系和融合點,建立“特色小鎮+科技創新”的長效發展模式。第二,科技創新元素要在服務細節處顯效果。以科技創新提升特色小鎮的服務功能,用智能化的公共服務使到訪者對小鎮文化擁有良好的情感體驗。包括智能化的停車系統、安保系統、票務系統等,將高新技術及產品充分應用到小鎮建設之中,在服務細節上增加科技含量。第三,在產業發展中加大科研力度,注重科技成果向產業發展轉化。重點打造一批圍繞高新技術的新型產業鏈和創新鏈,建造產業科技融合型特色小鎮。重視特色小鎮發展進程中的科技創新需求,地方財政及社會資本要對相關科研項目予以資金支持,鼓勵高新技術創業型小鎮的有力發展。
推動特色小鎮科學發展,還要強化法治保障。第一,完善特色小鎮建設的法律依據。加強科學立法,為特色小鎮建設提供完備的法律制度遵循。依法在用地規劃、基礎設施建設、PPP項目運行監督、招投標等方面加大監管力度。結合特色產業建設的實際發展需要,完善產業投融資、企業并購重組等方面的法律指導。第二,完善新時代特色小鎮建設中的法治服務。在小鎮規劃區域加強法治教育,強化政策宣傳與普法工作,引導小鎮及周邊居民依法維護個人權益,積極參與和配合特色小鎮的規劃建設。第三,依法維護特色小鎮建設的市場秩序。特色小鎮作為熱點項目,吸引了社會各界的關注,大量的人力和資本流入其中,引發了一系列的市場躁動。因此,必須要加強法治管理,維護特色小鎮建設的市場秩序,對不當競爭、違規操作、違法交易等行為加強嚴管,規范各項市場交易行為,使特色小鎮在公平、公正、科學的市場運行環境下得到高效發展。第四,加強生態法治,維護特色小鎮的生態安全。維護生態安全是打造特色小鎮的重要原則和“底線”。進一步完善特色小鎮的生態保護性立法,對特色小鎮建造中危害生態安全、破壞生態環境等行為,依法予以懲處并加強管理。依法建立常態化的生態安全監督審查機制,以法治思維和法治手段預防特色小鎮的生態危機。
(作者為中共寧波市委黨校統戰理論教研部講師)
【參考文獻】
①王志文、沈克印:《產業融合視角下運動休閑特色小鎮建設研究》,《體育文化導刊》,2018年第1期。
②史玉丁、李建軍:《鄉村旅游多功能發展與農村可持續生計協同研究》,《旅游學刊》,2018年第2期。
責編/ 姜成 美編/于珊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