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持續發展的大計,樹立起良好的生態文明觀,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格局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題中之義。因此,要正確理解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做好污染防治工作,切實推進綠色發展,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發展理念。
【關鍵詞】社會主義 生態文明觀 價值取向
【中圖分類號】B82 【文獻標識碼】A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社會主義現代化奮斗目標從“富強民主文明和諧”進一步拓展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更好地展現了與時俱進的態度與精神。十九大首次將“美麗”納入黨代會報告,預示著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物質文明和生態文明的戰略統一。
尊重并保護自然,正確理解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
黨的十六大以來,生態文明建設備受關注,十七大報告指出了生態文明的建設目標,并且致力于生態文明建設。十八大指出: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必須尊重并保護自然,始終貫徹節約保護、自然恢復的方針。尊重、順應、保護自然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理念,它確立了自然觀,展現了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的生態倫理與價值取向,也是當代生態文明的升華與完善。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保護生態環境是一項持續的工作,我們必須堅持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生態文明建設功在當代,利在千秋,我們要牢固樹立生態文明觀,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格局。
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人類只有遵循自然規律才能有效防止在開發利用自然資源時走彎路,人類對大自然的傷害最終會傷及人類自身,這是無法抗拒的規律。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既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馬克思曾說:“人是土地的利用者與占有者,他們會如同家長一樣將改良過的土地傳給后代”所以尊重并保護自然還包含順應自然發展。此處的順應不是被動、消極的敬畏自然,而是結合自然規律,掌握發展命脈,以達到自然與人類和諧發展的目的。
做好污染防治,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
十九大開啟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提出“兩個階段”走的戰略目標。2020—2035年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從生態建設來看:生態環境要根本好轉,美麗中國目標基本實現。2035—2050年,在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基礎上,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從現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期,精準脫貧、污染防治等都是當前建設中面臨的重大戰役。只有堅守生態底線,堅持綠色發展才能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才能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保障。因此,在工作中,我們必須謹記十九大精神,在源頭防治、全民共治的基礎上,打好藍天保衛戰,做好污染防治,確保近海岸與流域環境的綜合治理。落實土壤污染修復與管控工作,落實污染源防治,加快農村環境整治,為建成水凈、地綠、天藍的美麗家園貢獻一份力量。
2016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對生態文明建設作出重要指示強調,生態文明建設是“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重要內容。各地區各部門要切實貫徹新發展理念,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強烈意識,努力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事實上,2005年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在浙江安吉余村考察時,就提出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論斷。2016年杭州G20峰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環境保護就是保障生產力,優化環境就是帶動生產力發展。該理論形象生動地說明了生態保護與經濟建設之間的關系,同時也為加快生態文明發展指明了方向。因此,在工作中,我們要始終遵循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理念,在精神與物質財富滿足居民生活需求的同時,提供更好的生態產品,以達到發展與美麗并行的目的。
推進綠色發展,建成系統的生態保護體系
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新發展理念的重要性,要求我們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建成綠色消費與生產的政策導向與法律框架,形成低碳、綠色循環發展的現代經營模式。自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發展過程中主要依賴的是勞動力、資本、資源等因素,從改革到現在,這些因素也發生了變化,若一味走老路,既沒有原來的資源,也沒有之前的條件,所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直接關系著當代經濟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的走向。這五大理念緊密結合、相互促進,如果其中某個發展理念在貫徹中出現問題,勢必會影響整個發展全局。因此,我們必須認真貫徹落實五大發展理念,不斷開拓新的發展空間。
健全相關法律法規體系,遵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的客觀規律,深刻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深化對經濟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明確全球視野下的生態文明建設新觀念、新思想、新理念,這是新時代踐行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價值觀的客觀要求。例如,創建國土空間的保護制度,優化主體功能與配套區域,形成以國家公園為單位的保護體系等。國家公園機制對科學應用并保護自然資源有著重大意義,它是人與自然和諧發展,落實美麗中國建設構想的重要途徑。
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保護地球家園
美麗中國一直是國內生態文明建設的核心任務,它不僅是自然美的展現,同時說明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它是人類自然化與自然人化的統一。在工業發展的過程中,化學工業對自然帶來了極大的影響,中國必須總結發達國家的經驗教訓,貫徹綠色發展理念。生態科學表示:自然現象就是能量循環。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提出,自然是人類的無機身體。中國哲學認為,氣在萬物與人類間流通,讓萬物與人形成一體,即我們所常說的“天人合一”,自然循環作為生態文明發展的依據,是維持生態自然循環的渠道。
當前,我國經濟建設存在粗放型的特征,環境容量成為制約經濟建設的因素之一。在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由此可見,尊重自然,就必須承認并維護自然規律,始終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結合自然準則,讓社會發展與自然發展相一致,在保護自然資源前提下走可持續發展道路。人類只有遵守自然發展規律才能避免走彎路,對自然的傷害,其實也是對人類的傷害。東方文化歷來追求平衡和諧的思想,這對當代城市建設、經濟規劃有著重要影響。如:城市規劃必須考慮對自然生態的影響,不能打破生態平衡。雖然當前有很多城市都提出了生態城市的口號,但人造景觀、開山造地、大樹進城等思路并不屬于生態文明,相反是對自然生態的破壞。“綠色”作為生態自然的根,枝繁才會葉茂,所以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在自然與人和諧共處的條件下,保護好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
(作者為重慶第二師范學院副教授)
【注:本文系重慶市社會科學規劃中特理論項目“基于馬克思主義生態理論的中國特色生態文明建設研究”(項目編號:2017ZDZT07)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①文正邦、曹明德:《生態文明建設的法哲學思考——生態法治構建芻議》,《東方法學》,2013年第6期。
責編/孫娜 美編/于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