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創新基礎力狀況
從珠三角各城市的創新基礎力得分來看,廣州(95.45)位于榜首,得分遠超珠三角其余城市。深圳(77.72)、珠海(73.93)、東莞(69.42)三個城市創新基礎力得分位列廣州之后,都高于均值(67.95)(見圖2)。創新基礎力排名顯示出,位于珠三角中心的城市占據了較多的創新資源,創新發展的起點明顯高于珠三角外圍欠發達城市。
廣州是珠三角城市中創新基礎最具優勢的城市。首先,廣州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林立,創新人才儲備和研發力量雄厚。作為廣東省省會,廣州聚集了省內2/3的普通高校、97%的國家重點學科和省內全部國家重點實驗室,基礎創新能力強;其次,作為創新主體的企業數量眾多,為科技成果應用和轉化奠定了扎實的基礎。廣州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按照“一區十九園”的發展格局優化創新發展空間,打造科技創新走廊,形成科技創新的“北斗矩陣”,科技創新區域的集聚效應不斷擴大,為廣州吸引了更多的高新技術企業;最后,創新服務機構和載體較為完善,能為企業和個人創新創業提供強力的支持和保護。擁有廣州知識產權法院、廣州知識產權交易中心、國家商標品牌創新創業(廣州)基地、國家工商總局商標審查協作廣州中心等眾多服務創新的機構和載體。
深圳在創新基礎力方面排名僅次于廣州。與廣州不同的是,深圳的高校和科研機構數量相對較少,人才資源和基礎研發力量先天不足,主要以企業為主體進行創新活動,開放的經濟格局及市場經濟先行一步,使得創新成為企業的內生動力。深圳作為市場化程度較高的城市,構建了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其特點為:90%以上的研發機構、研發人員在企業,90%以上的研發資金、發明專利出自企業,90%以上的創新型企業是本土企業,90%以上的重大科技項目發明專利來源于龍頭企業,這種新型研發組織極大提升了科研向應用和產業轉化的效率。同時,深圳也十分重視人才、載體這兩個創新因素對基礎研究的支撐作用。當前,深圳正全力打造人才聚集高地和推進創新載體建設,例如深化和拓展“孔雀計劃”,培育一批高精尖人才,引進一批行業領軍人才,匯聚諾貝爾獎科學家、“兩院”院士、學科帶頭人等一批頂尖科學家、工程師、工匠和管理人才;加快實施深圳超算中心擴容工程,加快建設一批諾貝爾獎科學家實驗室,積極爭取國家實驗室和國家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中心等創新載體和平臺。
珠海創新基礎力得分也高于平均水平,領先于珠三角其他地級城市,珠海在創新基礎方面的優勢在于:第一,全省規模第二的高等教育是珠海落實創新驅動的重要優勢。高校是人才第一資源和科技第一生產力的重要結合點,珠海正在加快推進在珠高校轉型發展,推進高水平大學建設,力爭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供強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撐,通過與高校的合作加快建設面向世界、面向全球的科研平臺、研發平臺,彌補珠海公共創新平臺數量不足的短板。同時,這些高校的加快轉型,有助于推動珠海進一步提升源頭創新能力,為企業的技術創新、核心技術攻關提供保障。第二,珠海擁有良好的產業基礎。企業是創新主體,培育發展高新技術企業是實現科技創新的應有之義。作為最早設立的經濟特區之一,珠海一直堅持產業高端起步,大力發展先進制造業、高新技術產業和高端服務業,培育一大批掌握自主知識產權和核心技術的企業。第三,珠海更低的創新成本、相對充裕的土地空間、更輕的傳統產業包袱以及更宜居的環境也有利于吸引創新要素。
河源、汕尾、云浮等珠三角外圍欠發達城市創新發展基礎先天薄弱,在珠三角城市群中處于劣勢地位。產業發展需要依靠集聚力量,珠三角外圍欠發達城市的產業發展集聚效應偏低,在人才、資金、科研能力、創新環境等方面遠不如珠三角中心城市。因此應當進一步推進教育資源、科研資源向珠三角外圍欠發達城市傾斜,重點支持優勢傳統產業的共性關鍵技術攻關,積極推進技術改造,促進工藝創新和產業鏈升級,進一步加快形成優勢產品和產業集群,加快培育形成一批百億級、千億級傳統優勢產業。同時,還應加強珠三角中心城市往外的輻射帶動力,使珠三角中心城市創新資源向外圍城市有序輸出,推動欠發達地區的產業升級,走出一條珠三角區域協調發展新路。未來可以預期的是,伴隨著鐵路、高速公路等基礎設施的建成,珠三角欠發達城市的區位優勢將得到凸顯,這些都將有利于其自身創新驅動的發展。
城市創新投入力狀況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資本是第一推動力,現代重大新技術、新產品的創新,與持續、大量的人才及資本投入關系越來越密切。從國內外先進城市的成功經驗來看,人才是發展的第一資源,是提升城市創新能力和競爭力的核心要素,資本可以為創新提供強大推動力。從14個城市創新投入力得分可看出,平均值為70.34,深圳(97.95)、廣州(77.80)、珠海(76.27)等綜合創新能力領先的城市也是創新投入最多的城市,創新投入對創新成果產出和地區經濟增長的支撐作用明顯,而云浮(61.83)、河源(61.77)、汕尾(60.72)等城市在創新投入方面力度不足,與珠三角中心城市差異較大(見圖3,P16)。
深圳在創新投入上不遺余力,其研發投入在珠三角和全國均位于前列。一方面,一個地區的創新能力與創新投入緊密相關,深圳不斷加大研發投入使得深圳創新能力加快提升。2016年,深圳全社會研發投入占GDP比重由2012年的3.81%升至4.1%,呈逐年攀升之勢,投入強度已經超過不少歐美發達國家。深圳還加快科技金融試點城市建設,通過實施“科技金融計劃”,引導和放大財政資金的杠桿作用,形成了較完善的科技金融服務體系,基本建立了從實驗研究、技術開發、產品中試到規模生產的全過程科技創新融資方式。另一方面,人才的數量和質量是決定創新的重要因素,深圳的人才投入力度同樣巨大。近年來,深圳接連出臺高層次專業人才“1+6”政策、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孔雀計劃”等政策,創新科技人才管理方式,不拘一格引進人才,構筑平臺培養人才,優化環境使用人才。同時,深圳加大人才培養力度,面向全球引進優質教育資源,推進高等教育開放式跨越發展,一批特色學院在這里拔地而起。
廣州的創新投入力雖居珠三角城市中第二位,但得分與深圳有較大差距。2015年廣州市開始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出了政府財政科技投入倍增計劃,出臺了科技創新激勵政策,從科技成果轉化、人才引進激勵等5個方面,形成了支持創新創業的全方位政策體系。為了激發企業創新活動,廣州積極推動企業落實企業研發經費投入政策,刺激兩級財政安排的企業研發經費活動補助資金延續11年。隨著政府和企業研發投入的增強,廣州的創新產出也呈現迅速增長的趨勢。
珠海在創新資金及創新人才投入方面走在珠三角其他地級城市的前列。人才是創新的根本,也是創新的第一資源。珠海擁有特區優勢和生態宜居優勢,以高校、企業為載體,吸引更多的創新人才,進而推動創新能力的提升,也是珠海落實創新驅動核心戰略的重要內容。近年來,珠海圍繞人才立法和產業發展定位,不斷完善創新創業的政策,推進出臺系列人才新政,為特區人才發展營造良好的政策環境,吸引了不少高端人才前來創新創業。2017年3月,珠海市正式實施新的人才引進核準政策,打破戶籍、地域、身份、學歷、人事關系等制約人才流動的障礙,集聚創新創業型人才。“千人計劃”總部項目、“百位千人創業基地”的建設使高端創業創新人才集聚的速度不斷加快。在資金投入方面,珠海的科學技術支出占公共財政支出的比重居珠三角地區榜首,R&D經費支出占GDP比重位居區域第二名。2015年公布的《珠海市創新驅動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15-2017)》中還提出,到2017年,全社會研發投入強度達到3%,研發投入倍增,全社會研發費用增至100億元。
城市創新產出力狀況
通過對14個城市創新產出力進行排名,可以看出深圳(94.51)、廣州(81.91)得分遙遙領先,其他在平均線(70.55)以上的城市為佛山(77.96)、珠海(76.18)、東莞(75.73)、惠州(70.77)、中山(70.76)(見圖4,P18)。
深圳的創新產出力代表了珠三角地區的最高水平。深圳建立了以企業研發為核心的區域創新體系,在公共研發和金融體系的支撐下,形成了從企業研發投入到專利產出,再到高技術產業成長的良好態勢。在完善高效的政策體系和體制機制下,技術要素對創新產出的支撐作用巨大,科技企業、創新載體迸發出自主創新的強大力量。隨著深圳研發投入的增多,科技成果持續井噴,反映研發成果的專利凸現,專利申請和授予量在珠三角遙遙領先;產學研合作日益緊密,推動新興產業協同創新,產業化能力強大,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顯著,體現出以創新企業為主導、產研聯系緊密、技術轉化應用能力強的城市創新體系。
廣州的創新產出力得分在珠三角地區排第二位。隨著政府和全社會研發投入的增強,廣州科技成果數量突飛猛進,2016年專利和發明專利申請量增幅高居全國19個副省級及以上城市中首位。同時,廣州科技創新的產業化能力增強,2016年,廣州高新技術企業呈現爆發式增長,增速居全國副省級以上城市之首,創新型企業的快速發展,帶來了集聚效應,廣州的優勢產業逐步成型。此外,廣州致力于科技金融“聯姻”,取得了顯著成效。廣州在全國率先開展科技投資雙向激勵補助政策。據統計,2015年至今,市財政科技經費投入科技金融領域共10多億元,撬動社會資本約300億元,財政資金放大了30倍,形成政府引導、市場主導的科技資源配置方式。
佛山的創新績效在珠三角地級市中表現較為突出。將創新投入與產出進行對比可發現佛山的創新效率較高。當前,佛山進入創新驅動發展的全新階段,科技創新工作取得顯著成績。從目前各項創新指標的成績來看,佛山很多創新產出指標僅次于廣、深,如專利申請和授予量、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新產品產值等。自從提出建設面向全球的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以來,佛山創新主體日益壯大。其中特別是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保持持續增長。同時,佛山創新型產業加快發展。全市機器人研發生產企業、裝備制造企業、規模以上智能裝備制造企業數量均有大幅提升。
城市創新持續力狀況
創新持續力代表城市創新對于地區經濟增長的長期貢獻能力,伴隨著城市創新能力的提高,城市整體的可持續發展水平得到顯著提升。14個城市在這一指標上的平均值為83.12,接近2/3的城市分數超過80,超過均分的城市為深圳(93.85)、河源(93.28)、珠海(89.10)、廣州(85.92)、惠州(84.86)、肇慶(84.46)、東莞(83.31)(見圖5,P20)。創新戰略對這些城市經濟增長和產業結構轉型產生了巨大推動作用,使城市迸發出新的活力。
深圳的創新持續力在珠三角地區獨占鰲頭。在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背景下,深圳制定了全國首部國家創新型城市總體規劃和促進科技創新的地方性法規,先后出臺自主創新“33條”、創新驅動發展“1+10”若干措施;聚焦前沿技術、新興產業和交叉領域,每年組織實施重大科技攻關項目100項以上,集中力量突破技術瓶頸,搶占科技制高點。近五年來,深圳通過強有力的政策“組合拳”,為創新驅動發展提供政策保障和戰略引領。靈活的市場化機制、堅持企業的創新主體地位、基礎研究的服務和支撐作用極大地提升了科研向應用和產業轉化的效率。深圳還主動順應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瞄準國家戰略需求、消費升級方向和供給側短板,部署創新鏈和產業鏈,把巨大的創新能力轉化成創造新供給的強勁動力。深圳的創新驅動發展取得了積極成效,率先構建綜合創新生態體系的效應不斷顯現。創新速度加快,從跟跑變成并跑甚至領跑。深圳正朝著現代化國際化創新型城市目標邁進。
河源在創新持續力方面僅次于深圳,成為珠三角外圍欠發達城市創新驅動發展的先行者和標桿。2013年7月,廣東省委、省政府吹響了粵東西北振興發展的號角,河源搶抓粵東西北振興機遇,堅持不懈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2015年,河源高新區被國務院批準正式晉級為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成為粵東西北地區首個國家級高新區。以此為契機,河源將高新區作為創新的主陣地,堅定實施科技強區戰略,繼續擴展政府與高校院所的深度合作,加快構建創新平臺,建設創新孵化基地。同時,加快構建多元化的創新體系,加快實施企業創新能力提升計劃,加快培育一批科技型企業,支持骨干企業創建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和國家級、省級創新企業。一系列創新舉措提高了城市整體素質和競爭力。接下來,河源還應主動對接珠三角,引導深圳金融資本和社會資本參與河源基礎設施項目建設,參與大珠三角經濟區和珠三角灣區城市群建設。
珠海在創新持續力得分排名上位居第三。近年來,珠海堅定不移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著力建設創新平臺、培育創新主體、匯聚創新資源、發展科技產業,取得明顯成效,推動了全市實體經濟的快速發展。目前,珠海全社會研發投入占GDP比重、高新技術產品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每萬人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等指標均居全省第二。面向未來,珠海正全力在新起點上實現創新驅動發展的新躍升,圍繞三個目標,聚焦三個關鍵,突出三個重點,抓好三個抓手,加快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創新高地,著力打造高端產業集聚高地、產業技術孵化高地、創新人才高地、創業投資高地、知識產權服務高地、質量標準高地。
【執筆:人民智庫研究員 焦歡(見習)】
責編:董惠敏 / 張盈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