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金融業的改革創新與實體經濟的轉型升級密不可分。忽視實體經濟會加劇泡沫經濟發展,影響國民經濟的穩定;忽視金融創新會影響實體經濟轉型升級的速度和質量。實體經濟的轉型升級離不開金融業的支撐,金融改革創新要立足實體經濟的轉型升級,二者協調發展共同促進經濟穩步發展。
【關鍵詞】金融改革 實體經濟 轉型升級 【中圖分類號】F012 【文獻標識碼】A
2017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金融工作會議上指出:“必須加強黨對金融工作的領導……緊緊圍繞服務實體經濟、防控金融風險、深化金融改革三項任務,創新和完善金融調控,健全現代金融企業制度,完善金融市場體系,推進構建現代金融監管框架,加快轉變金融發展方式,健全金融法治,保障國家金融安全,促進經濟和金融良性循環、健康發展。”此次會議指明了今后一個時期內金融工作的方向。
金融業根源于實體經濟,亦應在實體經濟中改革創新,金融改革創新必須要立足于實體經濟的轉型升級。實體經濟的轉型升級要靠金融改革創新滿足其發展過程中新的金融需求。
實體經濟的轉型升級離不開金融業的支撐
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離不開實體經濟的升級轉型。忽視實體經濟會加劇泡沫經濟發展,影響國民經濟的穩定。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必須協調發展共同促進國民經濟的穩健發展。與虛擬經濟相比,由于實體經濟存在實體資產,所以其風險波動相對較小,一旦出現金融危機,不至于陷入較大的波動中。從紐約和芝加哥這兩個城市應對金融危機的情況可見一斑,紐約作為世界級的金融中心,其金融、證券等虛擬經濟發展水平遠高于實體經濟發展水平,面對金融危機,紐約波動較大;而制造業和服務業經濟占比較高的芝加哥,在歷次的經濟危機中,經濟波動低于紐約。實體經濟的轉型升級對促進國民經濟穩定協調發展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果實體經濟不及時轉變發展方式,那么產業資本極有可能流向房地產等非實體經濟領域,最終會使實體經濟資金短缺。
發展方式較落后、融資成本較高等問題一直制約著實體經濟的發展,為了促進國民經濟的穩健發展,必須推動實體經濟轉型升級,實體經濟轉型升級的過程無法脫離金融業的支撐,必須通過金融改革創新來滿足實體經濟轉型升級的需要。首先,金融業作為實體經濟必不可少的服務支撐,對于優化資源配置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實體經濟在轉型升級過程中,需要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滿足其需求。可以說實體經濟主要的融資源頭就是金融業,金融業支配著資金的導向,通過金融引導推動產業升級轉型。其次,金融業能夠通過產品創新、資金引流等方式引導實體經濟升級轉型,倒逼產業升級,促進實體經濟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產業結構、增強科技創新能力,提升發展效率和水平。
金融改革創新要立足實體經濟轉型升級
近年來,金融業經過改革創新取得了較大成就,不斷推動我國經濟發展。但隨著金融業的快速發展,其問題也日益顯現,融資成本高、融資難的問題一直困擾著眾多企業的發展壯大。另外,金融業若未能充分立足于實體經濟而自我創新易加大金融風險,導致社會資本過度流向虛擬經濟,這對于經濟的穩定發展是不利的。這些問題不僅僅影響了經濟的協調發展,更給金融業自身帶來了潛在的風險。
金融業的產生源于實體經濟的壯大,可以說實體經濟的發展歷程正是金融業不斷發展壯大的過程。實體經濟的壯大為金融業帶來源源不斷的發展力量,金融業依靠滿足實體經濟的需求實現自身的發展。金融業能夠通過資金引導、產品創新促進實體經濟的轉型升級,通過資金投向倒逼實體經濟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率。
金融業必須要立足于實體經濟的轉型升級進行改革創新,金融業根源于實體經濟,亦應該在實體經濟中改革創新。實體經濟的不斷發展帶來了新的金融需求,這些發展新需求也是金融業改革發展的推動力。以機制創新、產品創新和服務創新迎接改革的挑戰,只有這樣,金融業才能不斷取得進步與突破,才能不斷改革創新。
加快金融創新,深入推進實體經濟轉型升級
提升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實體經濟在發展過程中產生新的金融需求,同時長期被融資成本高的問題困擾,金融業作為金融資源配置的主導,應通過產品和服務的持續創新滿足實體經濟發展的需要。通過金融政策引導實體經濟的轉型升級,迫使實體經濟優化產業結構、提高金融傳導機制,使經濟實體充分享受到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帶來的成果。另外,要對擔保方式加以創新,通過降低融資擔保成本解決實體經濟融資成本居高不下的問題。鼓勵各類金融機構在充分調查實體經濟運行需要的前提下,優化現有抵押、質押的認定范圍,同時探索各類收益權、風險擔保基金建設等金融服務方式,切實降低企業的融資成本。
優化金融資源配置。金融業掌握著大量的資金資源,這使得金融業能夠通過資源配置來引導產業資金投向,引導實體經濟的轉型升級。為達到這一目標,必須充分掌握產業的發展階段,調查其發展瓶頸和融資需求,以合適的產品和服務來滿足實體經濟發展過程中的新需求。對于產能過剩、技術水平低下的產業要限制其資金投向,通過資源配置導向來倒逼實體經濟的產業升級轉型,從而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要進一步提升有效供給,并適度向經濟社會發展的短板傾斜,配合國家的戰略發展方向與產業升級調整,加大對高新技術產業、新能源等實體經濟轉型升級的融資支持力度。積極探索知識產權質押融資,摸索出適合產業發展的科技貸款綠色通道。
發展多元金融。實體經濟發展過程中,新的金融要求和需求出現,經濟主體的多元化同樣要求金融業的多元化發展,改善以銀行為主導的金融服務模式,通過多元化的金融來滿足不斷變化的實體經濟新需求,提升金融服務水平和效率,促進金融業的穩健發展。第一,以銀行性金融機構為主導的金融業要不斷提升產品和服務創新,探索研究以互聯網為媒介的金融服務體系,利用科技的手段提升服務質量和水平;第二,在利用銀行對實體經濟加大資源配置的同時,積極通過證券、保險等為實體經濟的轉型發展提供支撐;第三,促進消費金融發展,帶動實體經濟的發展;第四,發展普惠金融,使金融供給體系多層次化,使不同類型的金融機構發揮各自所長,立足自身市場定位開展金融服務;第五,規范民間資本投資,使其發揮出應有的資本作用,但前提是有效監管民間融資機構。
積極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要想達到促進金融改革創新穩步發展、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轉型升級的目的,就必須進行金融體系改革,將金融監管放在重要位置,通過全方位的監管規范各類投融資行為。要切實做好金融資金投向的監管工作,限制過剩產能及風險過大行業資金流入,全方位掌控信貸規模和相應的投向。以服務實體經濟的轉型升級為出發點,充分增強金融數據監測能力和處理能力。改進創新風險化解手段,在充分調查實體經濟產業發展規律和問題的基礎上選擇相應的風險化解方式,探索采用資產證券化、債轉股等方式化解金融機構不良資產問題,確保金融業健康平穩發展。
(作者為內蒙古財經大學金融學院副教授)
【參考文獻】
①賈康、馮俏彬:《深化側供給結構性改革 穩中求進創新發展——2016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三項重點要領》,《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17年第1期。
②王克群:《發展實體經濟的必要性》,《江南社會學院學報》,2016年第1期。
③仲崇文:《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協調發展是振興吉林的必由之路》,《商場現代化》,2011年第19期。
④王藝:《對實體經濟與金融業相互影響的淺析》,《財經科學》,2016年第11期。
責編/潘麗莉 趙橙涔(見習) 美編/楊玲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