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策建議與未來展望
十八屆五中全會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堅持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來適應和引領經濟社會新常態,根據全面小康指數體系5大領域的指標分析可以看出,當前,無論是在經濟建設、法治安全、文化建設還是人民生活、資源環境領域,我國都取得了一定成就。在充分肯定過去成績的同時,我們也要清醒的認識到,當前我國處于新常態時期,經濟社會發展面臨諸多壓力,要想達成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還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加大改善力度:
加大科技創新投入,引領產業發展變革。創新是五大發展理念之首,也是未來經濟增長的核心驅動力量,因此應該不斷加大科技投入,以科技創新引領經濟增長方式轉型和產業發展變革。長期以來,我國經濟增長主要依靠資源、勞動力和資本的大規模投入,新常態下經濟發展面臨產業結構調整和增長方式轉型的壓力。一方面,傳統行業需要淘汰落后產能,化解產能過剩,提供滿足市場需求的產品,依靠技術創新實現產品轉型升級,進而帶動產業結構的調整;另一方面,當前信息技術發展迅速,在“互聯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背景下,催生出諸多新的經濟增長點,新興業態的產生往往依托于技術創新,其未來發展也需要科學技術保駕護航。應該說,隨著科技水平的不斷提升,科技在推動經濟增長和引導產業發展方面的作用日漸突出,而科技在居民生活中的滲透也更加全面,科技的大眾化發展,在提升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方面的貢獻顯而易見。因此,科技創新既是新常態下經濟增長的核心驅動力量,也是全面小康社會的重要引領。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要著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抓住了科技創新,就抓住了牽動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牛鼻子’”。
加強基層司法建設,完善社會安全保障。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基礎在基層,工作重點在基層。”加強基層司法工作建設意義重大。改變受理案件審結率完成程度呈現逐年下降的現狀,一方面,需要加強基層普法工作,做好法治宣傳教育,讓更多人知法懂法,從源頭減少法律糾紛事件出現;另一方面,做好民間糾紛調解工作,加強對律師事務所、公證處、司法鑒定機構等的科學管理,大力提高基層司法工作者的綜合素質,為司法行政事業發展提供強大的組織保障和人才支持。同時,在交通安全方面,一方面要加大宣傳力度,增強全社會對交通安全的參與意識與責任意識,杜絕不文明的交通現象;另一方面,加強公共交通網絡建設,實現交通網絡立體無縫對接,盤活現有道路資源,合理規劃城市道路安保設施。在生產安全建設方面,一方面企業要加強責任意識,加強隱患排查,預防控制以及應急救援能力建設;另一方面國家應建立健全安全生產法律法規的制定修訂,完善多方監管治理體系,加大追責力度,完善生產安全考核制度。法治安全建設是保障國家安全的基石,是人民群眾樹立國家自信心、增強民族凝聚力的重要舉措。只有國泰民安,人民生活才能更有保障,才能感受到更多獲得感。
發展文化及相關產業,培育引導文化消費。新常態下,經濟發展模式需要轉型,創新引領經濟發展的同時,文化產業發展也面臨新的發展機遇。當前我國實現文化及相關產業發展預期目標任務較為艱巨,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增速緩慢,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文化建設還需要加快步伐。一方面,大力發展骨干文化企業和創意文化產業。綜合運用財政等宏觀調控手段,促進文化資源優化配置,大力發展包括文化產業在內的第三產業,完善現代文化產業體系,推動文化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圍繞“互聯網+”,加快發展動漫游戲、移動多媒體等新興實體文化產業以及移動式景觀、虛擬世界和擴增實境等新興體驗式文化產業。另一方面,培育新型文化業態,擴大和引導文化消費。目前我國已經成為僅次于美國的全球第二大消費市場,但是文化產業消費占消費總量的比重相比發達國家而言還亟待提高。在引導文化消費時,不僅要努力開拓國內市場,我們還需要以國際化的視野,整合國際化資源,開拓國際化市場。“一帶一路”建設為文化產業跨地區融合及走向世界提供了新機遇,通過“一帶一路”,讓中華文化走向世界,讓中國的文化產業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