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經濟大省是指那些經濟發展水平較高、對全國經濟貢獻較大的省份,是穩住國家經濟發展基本盤的壓艙石。經濟大省在國家科技和經濟發展戰略中扮演著關鍵角色,在高端制造業、高新技術產業等方面處于全國領先地位,對全國的產業升級起到了引領和示范作用,也帶動了其他地區相關產業的發展。經濟大省挑大梁要通過科技創新、制度創新、戰略協同和民生改善的多維突破,實現從“規模優勢”向“質量引領”的躍升。“十五五”期間,需進一步強化政策支持,完善區域協作機制,形成大省突進、區域聯動、國家發展的新格局,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堅實的支撐。
關鍵詞:經濟大省 科技創新 國家戰略 因地制宜
【中圖分類號】F20 【文獻標識碼】A
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圓滿實現‘十四五’發展目標,經濟大省要挑大梁”。從區域經濟發展的角度看經濟大省挑大梁的重點,就是加大區域戰略實施力度,讓經濟大省起到國家經濟發展壓艙石的核心作用,同時鼓勵其他地區因地制宜、各展所長。從挑大梁的主要作用支點看,經濟大省要在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融合方面發揮排頭兵作用,扎實推動高質量發展。
經濟大省在穩住國家經濟發展基本盤中的壓艙石作用
經濟大省是指那些經濟發展水平較高、對全國經濟貢獻較大的省份,具有穩住經濟發展基本盤的壓艙石作用。
在經濟總量方面,經濟大省往往擁有龐大的GDP規模。這些經濟大省的GDP之和在全國GDP總量中占比超過六成,為國家整體經濟規模的增長做出了顯著貢獻,對穩定宏觀經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國家層面,當面臨經濟波動時,經濟大省憑借其雄厚的經濟實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穩定宏觀經濟形勢,通過自身規模龐大的消費、投資等經濟活動,來抵消地區經濟波動帶來的影響。特別是在當前經濟轉型期,經濟大省通過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投資,拉動內需,帶動相關產業發展,可以緩解經濟下行的壓力。
在產業結構方面,經濟大省通常具有較為多元化的產業結構。以江蘇、山東為例,既有傳統的農業、制造業(如石化、機械制造等),也有新興的信息技術、海洋經濟等產業。這種多元化的產業結構使得經濟大省在應對不同類型的經濟風險時具有更強的適應性。如果某一產業受到沖擊,其他產業可以繼續維持經濟的穩定運行。特別是許多經濟大省在高端制造業、高新技術產業等方面處于全國領先地位,擁有眾多先進企業和研發機構,這些高端產業的發展不僅提升了本省的經濟競爭力,還對全國的產業升級起到了引領和示范作用,也帶動了其他地區相關產業的發展。
在增加就業方面,經濟大省由于企業眾多、產業發達,能夠提供大量的就業崗位。廣東的制造業企業,從大型的電子制造企業到眾多的中小微企業,吸納了來自全國各地的大量勞動力。浙江的民營經濟十分發達,大大小小的產業集群在省內遍布,不僅解決了本省居民的就業問題,還為其他地區的勞動力提供了就業機會,成為吸引外來人口就業最多的省份之一,對于穩定全國就業形勢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科技創新集聚方面,經濟大省是主力軍。經濟大省往往是創新資源的集聚地,在創新平臺建設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這些省份擁有眾多國家級和省級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以及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據央視網統計數據,全國77個大科學裝置超八成分布在十個大省,全國每10元研發經費投入里就有6元來自十個大省。經濟大省擁有眾多的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和高新技術企業,在科技創新方面投入巨大。其創新成果不僅推動了本省的經濟發展,還通過技術擴散、產業轉移等方式,帶動了其他地區的創新發展,提高了全國的整體創新能力。例如,廣東省深圳高新區和江蘇省蘇州高新區,已成為國內外知名的科技創新高地。這些創新平臺不僅為科研人員提供了良好的研究環境,還吸引了大量的科技企業和投資資金。
在人才集聚方面,經濟大省通過實施一系列人才引進和培養政策,吸引了大量國內外高端人才。例如福建省實施“海納百川”人才計劃,旨在吸引高層次人才和團隊來閩創新創業。不僅有助于提高科技創新能力,還為產業的持續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智力支持。
在轉型發展的關鍵時期,經濟大省作為國家經濟發展的核心引擎,將會在國家的科技創新、區域協同、深化改革、共同富裕方面,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
經濟大省引領國家的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
經濟大省在國家科技和經濟發展中扮演著關鍵角色。經濟大省不僅在經濟總量上保持領先,還在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上發揮著示范作用,通過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的深度融合,推動區域經濟的高質量發展,進而帶動全國經濟的持續、健康、穩定發展。
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動力,也是經濟大省挑大梁的主要著力點。在當前全球競爭日益激烈的背景下,科技創新的速度和效率直接關系到國家和地區的經濟實力和國際競爭力。科技創新不僅能帶來新技術、新產品,還推動著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提高生產效率,促進經濟增長。產業創新則通過新技術、新工藝的應用,實現產業鏈的延伸和附加值提升,進一步增強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在經濟運行中,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必須落實到具體的地區,才能充分發揮出推動經濟發展的作用,這使得經濟大省優勢更加明顯。
近年來,經濟大省通過政策支持、研發投入等措施形成新的發展動力,推動產業結構升級和消費擴大,在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方面持續發揮引領作用。
科技創新的投入持續增加
經濟大省在科技創新方面的投入力度不斷加大,研發投入強度顯著提升。根據《2023年中國科技統計年鑒》數據,廣東省2023年研究與開發(R&D)經費投入達到4200億元,占GDP比重達3.2%,連續多年位居全國首位;江蘇省研究與開發(R&D)經費投入強度為3.1%,超過全國平均水平(2.64%),其中蘇州、南京等地的研發投入強度突破4%;山東省研究與開發(R&D)經費投入達3000億元,占GDP比重達2.9%。對比來看,2023年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國家的研究與開發(R&D)強度是2.7%,其中歐盟27國平均增長率為2.1%,美國為3.4%。同時,經濟大省通過建設大科學裝置、國家級實驗室等方式強化創新基礎設施,如廣東的鵬城實驗室、江蘇的姑蘇實驗室等,為科技創新提供了重要支撐。
產業創新能力逐步增強
經濟大省在產業創新方面成果顯著,高新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成為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廣東省2023年全省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達1.65萬億元,同比增長8.5%,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達29.5%;新能源汽車產量突破200萬輛,占全國總產量的三分之一。江蘇省2023年集成電路產業規模突破5000億元,占全國份額超20%;高端裝備制造業產值同比增長12%,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比重達35%。山東省2023年高端化工、智能裝備等“十強產業”增加值占工業比重達51.2%,成為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力量。這一成就的背后,是各省對科技創新的高度重視和持續投入,在新能源汽車、鋰電池、光伏等領域的技術創新,推動了相關產業的快速發展,為經濟增長提供了新的動力。
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融合初見成效
經濟大省通過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促進科技成果轉化,部分領域已形成良性互動。廣東省2023年累計發布企業技術需求超1000項,促成產學研合作項目超500億元;2023年全省技術合同成交額達6000億元,科技成果轉化率達42%。江蘇省建立“產業技術研究院+企業聯合創新中心”模式,推動高校院所成果在企業落地,2023年全省科技進步貢獻率達67%。浙江省則通過“產業鏈+創新鏈”雙鏈融合,推動數字經濟與制造業深度融合,2023年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達1.6萬億元,占GDP比重達11.9%。
雖然經濟大省在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方面表現亮眼,但仍然存在一些突出問題:包括技術短板和人才缺失問題,特別是在一些關鍵核心技術領域,還需要進一步突破;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的融合深度和廣度不夠的問題,需要進一步加強產學研合作,優化科技創新環境。具體包括:
一是技術供給與需求需要更加匹配。盡管研發投入持續增加,但部分科技成果仍未能有效滿足產業需求。據科技部《中國科技成果轉化年度報告2023》,全國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率僅為30%左右,經濟大省雖高于全國平均水平,但仍有提升空間。例如,廣東省2023年高校專利授權量達12萬件,但企業實際轉化的專利不足5萬件,技術成果與市場需求存在“最后一公里”問題。二是復合型人才短缺。根據教育部《2023年中國高等教育質量報告》,全國理工科畢業生中具備產業創新能力的復合型人才占比不足40%,經濟大省高端人才和技能型人才缺口明顯。例如,江蘇省2023年高技能人才需求達120萬人,但實際供給僅90萬人,缺口率達25%;廣東省集成電路設計領域高端人才缺口超3萬人等。三是成果轉化機制有待完善。科技成果轉化涉及技術評估、資金投入、市場推廣等多個環節,現有機制仍存在堵點。據國家知識產權局數據,2023年全國專利產業化率僅為36.7%,經濟大省雖通過設立轉化基金、建設技術交易平臺等方式探索突破,但轉化效率仍需提升。
經濟大省挑大梁的實踐路徑
面對國內外新形勢新挑戰,要繼續發揮好經濟大省挑大梁作用,特別是發揮經濟大省在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在推進深層次改革和高水平開放上的示范引領作用,在落實國家重大戰略上發揮帶動和支柱作用,為國家發展大局作出更大貢獻。
區域協同與國家戰略有效對接
在2024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中央強調要發揮區域重大戰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和主體功能區戰略的疊加效應,培育新的增長極。區域協調發展需要落實國家戰略,首先在經濟大省之間實現跨省域的科技和產業協作,在此方面我們已經具有了相當的基礎。例如,長三角地區共建集成電路、生物醫藥等世界級產業集群,蘇州-上海“研發+制造”聯動模式帶動半導體產業規模突破萬億;成渝雙城經濟圈共建電子信息產業帶,2024年產值占全國15%。其次是通過國家重大戰略賦能區域發展。例如粵港澳大灣區落實國家重大戰略,在橫琴、前海規則銜接推動金融、法律等領域開放;京津冀協同發展聚焦新能源與智能網聯汽車,北京研發-天津轉化-河北制造的協作鏈條加速形成。再次是國家戰略與區域協同聯動,促進經濟大省主動融入國家重大戰略,發揮輻射帶動作用。例如,長三角一體化需要江蘇、浙江協同上海、安徽共建科技創新共同體,推動產業鏈的跨區域布局。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需要廣東聯動港澳推進“灣區通”工程,橫琴、前海等平臺深化規則銜接。最后是對口幫扶與東西協作,沿海發達地區的經濟大省要通過產業轉移、跨區域合作等方式支持中西部,向中西部特別是邊疆地區轉移產業和技術,推動這些地區的發展。
城鄉融合與共同富裕有效實踐
縣域經濟發達是經濟大省的一個突出特點。2023年全年地區生產總值超過1000億元的“千億縣”為59個,90%以上集中在經濟大省。2024年GDP超3000億元的縣域達到了5個,包括蘇南四小龍的昆山、江陰、張家港和常熟,加上福建的晉江。縣域經濟激活了區域發展的內生動力,推動了城鄉融合,推進了共同富裕。例如,浙江已經有90%以上村莊實現景區化,城鄉居民收入比縮小至1.8:1;四川通過“天府旅游名縣”帶動文旅收入增長31%,縣域GDP占比提升至47%。江蘇實施中等收入群體倍增計劃,2024年新增城鎮就業143萬人;廣東“民生十大工程”新增基礎教育學位52萬個,醫保跨省結算覆蓋率達95%。從城鄉融合發展的經驗看,公共服務均等化兜底民生是重要的環節。湖北“紅色驛站”服務民營企業,2024年市場主體突破800萬戶。因此,加快城鄉融合與共同富裕的示范實踐,經濟大省需要統籌城鄉發展,先行探索共同富裕的路徑。
以科技創新驅動產業升級
經濟大省通過創新鏈與產業鏈深度融合,推動傳統產業轉型與新興產業培育。例如,江蘇構建“10+X”未來產業體系,布局量子科技、生物制造等賽道,2024年新增國家級先進制造業集群4個;廣東依托鵬城實驗室等重大科研平臺,推動新能源汽車、集成電路產業全球領先,區域創新能力連續8年全國第一。浙江通過企業主導的產學研協同,使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GDP的13%,通過“產業大腦”推動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山東聚焦氫能、人工智能等領域,企業研發投入占比超80%,形成“基礎研究—技術攻關—產業轉化”閉環。在未來時期,需要進一步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通過政府引導結合市場機制,鞏固經濟大省的產業優勢和科技基礎,重點支持一批具有重大引領作用的科技創新項目和產業升級項目,為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提供豐裕的資金支持。
優化科技創新政策與創新環境
經濟大省應加強企業、高校和研究機構之間的合作,建立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通過共同研發項目、技術轉讓和人才交流等方式,實現科技創新資源的高效配置和利用。具體路徑是建立產業技術創新聯盟,促進科技成果從實驗室向生產線的快速轉化,增強經濟大省的產業核心競爭力,加強與國內外的科技交流合作,借鑒先進經驗,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通過進一步加強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的融合,經濟大省將能夠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和更可持續的發展,為全國的經濟發展樹立新的標桿。
經濟大省本身也需加強責任擔當,積極落實黨中央的決策部署,強調科技創新在推動高質量發展中的重要性,通過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為全國經濟增長提供動力。為了促進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的深度融合,經濟大省需要進一步優化科技創新環境,這包括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提供政策支持和資金投入,簡化項目審批流程,降低企業創新成本。出臺支持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的政策措施,如稅收優惠、研發補貼等,以激發企業的創新活力。隨著科技創新政策的不斷優化和創新環境的持續改善,經濟大省在未來發展中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同時經濟大省需要進一步優化產業創新環境。優化產業創新環境就是要加強科技金融服務,鼓勵銀行、風險投資等金融機構支持產業創新。通過設立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基金、提供科技和產業發展貸款等方式,幫助科技企業解決資金短缺問題,推動科技成果的產業化應用。
總之,經濟大省挑大梁要通過科技創新、制度創新、戰略協同和民生改善的多維突破,實現從“規模優勢”向“質量引領”的躍升。“十五五”期間需進一步強化政策支持,完善區域協作機制,形成大省突進、區域聯動、國家發展的新格局,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堅實的支撐。
【本文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應用經濟學院教授】
參考文獻略
責編:李 懿/美編:石 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