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全過程人民民主根植于中國共產黨的人民觀,在微觀空間領域體現為將基層治理平臺打造成為提升人民議行合一民主能力的大學校,將“人的世界和人的關系還給人自己”,使每個個體身體力行地與他人和集體溝通交流、妥協合作、共同決策,使民主選舉、民主協商、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五大環節環環相扣、節節交織,確保廣大人民群眾廣泛的意愿和建議都能得到條理化、系統化、規范化的反映,進而轉化成為體現國家意志的指導意見、規章政策和法律條文,并在治理實踐中以“答不答應”“滿不滿意”“高不高興”為標準衡量國家機關和工作人員對人民意志的貫徹落實情況。在全球治理中推動國際關系民主化,為人類現代民主政治文明的發展貢獻自身的智慧和力量。
關鍵詞:人民至上 全過程人民民主 人的自由全面發展
【中圖分類號】D621 【文獻標識碼】A
1945年4月,毛澤東同志在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所做的政治報告中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1]毛澤東同志之所以能做出這極有歷史穿透力的論斷,是因為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戰爭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有機結合。中國共產黨第六屆中央委員會擴大的第七次全體會議通過《關于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在正反兩方面總結了自1921年以來黨領導團結中國人民開展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經驗教訓;隨后又在中共七大的政治報告中詳細分析了世界各國人民在與各類法西斯勢力、反民主勢力和一切帝國主義勢力偉大斗爭所起到的決定性作用及其歷史前景,并系統闡釋了新民主主義在政治、經濟和文化領域的具體內涵,得出了“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偉大論斷,指明中國一定走“在無產階級領導下而‘為一般平民所共有’的新民主主義的國家”[2]的必由之路。
在2023年12月召開的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30周年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重述并接續了毛澤東同志“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這一極具歷史穿透意義的偉大論斷,同時向其注入新時代要素,強調“要健全人民當家作主的制度體系,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保證人民始終是國家的主人、社會的主人、自己命運的主人,享有更廣泛、更真實、更便捷的民主權利和自由。”[3]幾十年來,我國民主制度不斷完善、民主形態持續豐富、人民民主權利充分保障、社會各項事業不斷進步,這其中彰顯著中國共產黨的人民觀。
人民觀決定民主觀,民主觀反映人民觀
早在上古時期,中華先民“敬天保民”的國家政治觀與“受命于天”的自然權力觀近乎在同一時期出現,且一開始就保持了“民為神主”(神意依靠民意來表達)的天人互動關系。上古中國這種“視民如傷”“得民者昌”的思想在后續千年的傳承中被儒家繼承發展,并被系統闡釋為“君舟民水”“民貴君輕”的重民論、民本論人民觀。不過這種重民論、民本論的人民觀雖看到人民群眾的力量,但也僅是將其視為為維護統治而不得不盡力爭取和小心利用的一股力量。君舟民水,蘊含著“水無常形,人無常情”的意味,警示君主統治必須安民、惠民,若稍不留意缺少安撫控制便可能海河橫溢、江山動蕩。相較于其他政治文明的發展歷程,頗具工具主義和手段策略意義的重民論、民本論人民觀確在漫長的歷史漸進中保障和改善了人民群眾生產生活基本的物質條件,助力創造了奇崛瑰麗的古代中華文明。
在古代中國民本觀稍具雛形時,人本觀的萌芽也在西方文明的胚胎中孕育。荷馬史詩的時代,“個體”與“自我”等概念已經開始流傳,至古希臘的黃金時代,普羅泰戈拉、蘇格拉底圍繞“人是萬物的尺度”“認識你自己”等命題將自由人設置為精神層面和物質世界的中心,已經觸及到了“人是目的與手段的統一”辯證關系中“人是目的”這一矛盾主要方面。
經過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的發展,以個體的人為中心的人本觀重新煥發活力,成為資產階級推翻君主專制最為有力的理論工具。以個體自由為目的的西方人本觀也無法在啟蒙思想家的哲學構建中找到人民大眾的主體形式,其或如盧梭一般在小國寡民的社會匯聚起一個虛無縹緲的公意集合,或如黑格爾一般關注歷史長河中的帝王將相和英雄豪杰等特殊個體。建立在這種人民觀上的民主,有且只能是以個人為中心的自由主義民主。對此,作為當代西方民主理論的集大成者之一的喬萬尼·薩托利就論述到,對于西方文明來說“要么是自由主義民主,要么什么民主都不是”。[4]這種在民主觀上的教條和執拗,既以西方式現代化成就為“底氣”,又以文化霸權的形式為之續命,掩蓋了其片面性,阻塞了其完善發展的通道。
唯有馬克思主義人民觀不僅脫離了純粹抽象的概念擘畫,而且穿透了紛繁復雜的現實表象,發掘了無產階級這個人民大眾的真正主體,找到了無產階級政黨這個凝結自由人共同體力量的領導者,論證了“每個人只有作為別人的手段才能達到自己的目的。每個人只有把自己當作目的才能成為別人的手段”“只有在共同體中,個人才能獲得全面發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說,只有在共同體中才可能有個人自由”[5]。馬克思主義人民觀徹底破解了長久以來困擾東西方文明的人在個體與集體、手段與目的四種因素交叉而織成的矛盾,指明了人民大眾在無產階級領導下取得國家主人地位后,堅持不懈擴大政治民主權利、持之以恒釋放社會民主效益,最終建成人類真正解放的共產主義社會的科學歷史進路。馬克思主義人民觀的科學性意味著對社會發展的規律性把握,意味著在解放意義上結束了人民觀上統治階級“虛假意識形態”的敘事,還原了人民觀的人民性本質。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及其人民觀中有很多重要元素與馬克思主義是高度契合的,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天下為公、講信修睦的社會追求與共產主義、社會主義的理想信念相通,民為邦本、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與人民至上的政治觀念相融”“中華文化也把人安放在家國天下之中,都反對把人看作孤立的個體。”[6]“第二個結合”使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真理之光激活了中華優秀傳統人民觀的文明基因,縱貫千古的“君舟民水”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熔爐中被鑄造成為了永固九州的“人民江山”,全過程人民民主在“人民至上”觀念的指引下突破了一時一域的時空場域而應運生發。
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是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必然要求
人民既是創造世界歷史的根本動力,更是世界歷史發展的最終目的。馬克思恩格斯科學地揭示了人類未來的發展走向,即國家機關和暴力機器消亡,社會被自由人的聯合體取代的歷史圖景。這就意味著,人民只有同時是國家的主人,社會的主人和自己命運的主人,才能自覺地推動生產力的發展,能動地促進國家機器暴力機關消亡的歷史進程,堅定地推動社會形態的變革進步,人民自覺地擺脫對各類束縛關系的依附和依賴,能動地創造和推動以上的歷史進程中,“終于成為自己的社會結合的主人,從而也就成為自然界的主人,成為自身的主人——自由的人。”[7]從這個角度看,西方民主以天賦人權為起點的哲學構建和以人民主權為支柱的民主共和國國家形式的構建是氤氳著工具意味的。措辭規整但內容空洞的各類憲法條文形式上確認了人民的國家主人地位;資本當局利用國際市場上超額盤剝來維持國內難以持續的高額社會福利政策,營造一種公平正義的社會假象。人民在名義上享受著身為國家主人的殊榮,在現實中卻無法獲得身為社會主人的根本利益。西方民主理論或許能實現人民在名義上是國家的主人、在形式上是社會的主人,但卻無法使其成為自身命運的主人。因為在這套制度下,西方民主所囊括的各類精巧的分權制衡設計、斗而不破的政爭合作、細致的選區劃分與投票技術褪去了人類掙脫枷鎖的神圣光環,其在某種程度上操控了“利維坦”,但卻未改變“一切人對一切人戰爭”這個“只有通過最大地損害個人的發展,才能在作為人類社會主義結構的序幕的歷史時期,取得一般人的發展”[8]的事實。
特別是新世紀以來,西式民主肉眼可見的退化、極化和劣化:在民主選舉這個人民本該受到教育和智育,發展自身管理國家機器能力的過程中,卻受到來自不良政客及其背后利益集團的一輪又一輪的“娛民”與“愚民”宣傳轟炸,選民對國家政策意見的選舉退化成在選票上對具體選舉人的勾選,使本該通往自由發展道路的民主選舉成為自己套在自己身上且愈發緊縛的枷鎖。多黨民主令所有的政治議題都脅迫敵對黨團采用“犧牲多數的個人,甚至靠犧牲整個階級”[9]的方式來推進,日趨極化成為否決政治。這進一步導致其愈加積累的國內矛盾不加限制地向國際社會投射,接連不斷的軍事行動和武裝沖突使“民主和平論”的假說成為徹底幻想,國際關系民主化的進程頻頻被打斷,當前西式民主仍有進一步劣化的可能。
在當今世界,馬克思關于“任何人的職責、使命、任務就是全面地發展自己的一切能力”[10]的基本論斷已經成為人類社會通行的準則。但馬克思進一步指出了“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11],人的本質屬性決定了“一個人的發展取決于和他直接或間接進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發展”[12]“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13]。這反映了相較于人體能和智力增長帶來的自我調控能力的增長、社會生產力發展帶來的人協調與自然關系能力的增長,人協調處理人與人關系,即處理人民內部自身矛盾的能力是更加本質的能力。那種以虛幻權利為出發點,損害其他個人、多數個人乃至一個階級、民族或其他國家的排他性、競爭性和侵略性的民主必然無法實現人的解放以及全面且自由的發展。唯有人民民主,這種從人的本質而非任何虛構的權利出發,將“社會化的人,聯合起來的生產者,將合理地調節他們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把它置于他們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讓它作為盲目的力量來統治自己”[14]的組織形式,才能實現自由全面發展,創造并推動走向自我解放的偉大通路。
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邁過百年歷程完成脫貧攻堅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千年夙愿,我國社會以及外部國際環境發生了歷史性的轉變。前所未有的發展速度使得“來路”和“前路”的交接點日益模糊,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的中國恰逢國際社會進入新一輪的動蕩變革期。這些矛盾關系相互嵌套并交織演化,成為我國各類政治社會現象的新特征,這一切都急切呼喚一種新的民主觀來充當破解當前復雜矛盾的“鑰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始終高舉馬克思主義人民民主的偉大旗幟,在新時代實踐中不斷深化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人民主體地位,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不斷健全人民當家作主制度體系,把人民當家作主具體地、現實地體現到黨治國理政的政策措施上來,體現到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工作上來。
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是保障人民當家作主的客觀要求
新時代在中華民族發展史上具有承上啟下的里程碑意義,一方面是自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長期積累的雄厚物質基礎、建立的完整產業體系、形成的強大科技實力”,這種積累帶來的堅實國力“是從容應對驚濤駭浪的深厚底氣”[15]。另一方面是高投入低效益經濟發展方式難以為繼,“面對傳統經濟發展方式積累的矛盾和問題,如果一直遲疑和等待,不僅會喪失窗口期的寶貴機遇,而且還會耗盡改革開放以來積累下來的寶貴資源。”[16]全過程人民民主以人民為中心,將民主精神在時間維度上全過程貫徹,這使我們在制定國家戰略、設計發展規劃時能夠“充分發揚民主,廣泛匯聚民智,最大激發民力”,真正實現“既不裹足不前、銖施兩較、該花的錢也不花,也不好高騖遠、寅吃卯糧、口惠而實不至。”[17]“前半程跑得太快,后半程就可能體力透支;前半程跑得太慢,后半程又可能跟不上”[18],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強國建設是中華民族一代接一代的馬拉松,新時代新征程,我們必須堅持和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在不遺余力把改革推進向前解決歷史遺留矛盾的同時,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將蘊藏在人民群眾中無窮的智慧和力量匯聚到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和民族復興偉業的歷史進程中來。
全過程人民民主助力人民參與基層治理。要保證人民始終是社會的主人,就要使人民可以力所能及、方便快捷地參與到日常生活中各項公共事務中來。基層民主是全過程人民民主的重要體現,全過程人民民主在微觀空間領域體現為將基層治理平臺打造成為提升人民議行合一民主能力的大學校,既清除一切由官本位觀念、權本位觀念和形式主義帶來的治理“內卷”,又要破解對公共利益“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冷漠“躺平”,將“人的世界和人的關系還給人自己”[19],使每個個體身體力行地與他人和集體溝通交流、團結合作、共同決策,在多方利益交織的社會中通過民主實現自身利益表達,通過集中找到平衡發展集體利益的最大公約數,真正實現社會治理的共建共治共享。
全過程人民民主助力人民參與國家治理。人民是國家的主人表現在人民的意愿表達被國家聆聽并接納、人民的經驗智慧被運用在治國理政的實踐中,人民的權利被國家保護和發展等方面。全過程人民民主使民主選舉、民主協商、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五大環節環環相扣、節節交織,確保廣大人民群眾廣泛的意愿和建議都能得到條理化、系統化、規范化的反映,進而轉化成為體現國家意志的指導意見、規章政策和法律條文,并在治理實踐中以“答不答應”“滿不滿意”“高不高興”為標準衡量國家機關和工作人員對人民意志的貫徹落實情況。“民生是最大的政治”,也是民主最重要的體現,保證人民始終是國家的主人,就是要將國家的注意力始終放在民生這個與老百姓息息相關的事業上,不斷發展和保障就業、教育、醫療衛生、養老托幼、社會保障等民生問題,用民主來實現公平和正義。
全過程人民民主助力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真正的民主應該是人民自我發展的結果。“為了人民而發展,發展才有意義;依靠人民而發展,發展才有動力”,全過程人民民主所蘊含的人民觀在我國一國范圍內表現為“人民至上”,在世界舞臺上則升華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一般形態,是馬克思關于“自由人聯合體”的新時代表達。全過程人民民主不僅揭示了中國民主發展的根本奧秘,更倡導“世界各國應該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要增強人民發展能力,形成人人參與、人人享有的發展環境,創造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每一個國家每一個人的發展局面。”[20]在全球治理中推動國際關系民主化,為人類現代民主政治文明的發展貢獻自身的智慧和力量,確保每一個自由個體都真正平等地擁有夢想成真、人生出彩的機會,成為掌握自己命運的主人。
結語
人類全部政治歷史的現實之處就在于其既沒有也不可能從一個真空原點出發進行推理演繹。對此,馬克思論述道:“彼此發生關系的個人的世世代代是相互聯系的,后代的肉體的存在是由他們的前代決定的,后代繼承著前代積累起來的生產力和交往形式”[21],人民大眾若想主動創造和推動歷史進程的發展,就必須正視過往歷史和未來發展間的矛盾,平衡好當前利益與長遠利益間的關系。“如果人民只有在投票時被喚醒、投票后就進入休眠期,只有競選時聆聽天花亂墜的口號、競選后就毫無發言權,只有拉票時受寵、選舉后就被冷落,這樣的民主不是真正的民主”[22],西式民主往往只能側重于選民當前利益、短期利益和局部利益,一人一策、一黨一策、一時一策的模式就只能在歷史周期循環的漩渦中不停來回打轉。
人民觀和民主觀,不是單純的所謂“宏大敘事”,實踐性是其鮮明特性,它們來源于實踐,也要走入實踐,只有落到實處,才能在實踐中繼續發揮理論偉力,充分實現人民當家作主。因此,人民至上不是空談坐論,它要求時時刻刻都把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民主不是裝飾品,它的一切意義都要在解決人民需要解決的問題中體現。“與天下同利者,天下持之;擅天下之利者,天下謀之。”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地位是人民群眾賦予的,更是在發展民主服務群眾、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創造人民美好生活的現實實踐中不斷體現的。
新時代“人民至上”和“全過程人民民主”互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廣大黨員干部踐行“人民至上”和“全過程人民民主”,要積極走好新時代群眾路線,在深入基層、調查研究、傾聽學習、躬身實踐中始終與人民群眾保持同呼吸共命運的血肉聯系,發掘匯聚蘊藏在人民群眾中的治國理政的無窮智慧、創造歷史的主動精神和偉大復興的磅礴偉力,并將其轉化成為推動中國式現代化的現實力量。
【本文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研究所研究員;本文系中國社會科學院重大創新項目“健全全過程人民民主制度體系研究”(項目編號2024YZD018)的階段性成果】
注釋略
責編:程靜靜/美編:石 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