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些基層干部的辦公電腦里,多個政務系統同時在線待辦,多項任務標紅提醒。這折射出基層減負的“尷尬”——一些地方仍存在“指尖上的形式主義”。近年來,基層減負確實見到了實效,目前這場刀刃向內的改革,仍需以更大魄力破除梗阻。
警惕基層治理“技術賦能”異化
在一些基層調研時發現一個現象,一邊是墻上“智慧治理平臺”大屏的實時跳動,而另一邊卻是基層干部每天要填寫多個系統數據,手機里十幾、二十個工作群閃爍不停。如果技術賦能異化為基層治理的“數字枷鎖”,基層治理新問題新矛盾就會凸顯。如伴隨基層干部處理的電子工單量激增,用于走訪群眾的時間會被大大壓縮。其中,更需警惕的是“留痕主義”的升級換代。在訪談某鄉鎮干部時了解到,過去迎檢要準備好各項紙質臺賬,現在改為上傳多少G的云端資料。當無人機航拍取代田間走訪,當AI自動生成取代手寫民情日記,技術工具非但未能解放基層干部的手腳,反而制造出更精致的“數字盆景”。
數字時代下,基層負擔的背后實質仍是結構性的權責失衡矛盾。上級部門下派基層的年度考核指標增加,但相應資源配置權卻增加甚微,這種權責的倒掛現象可能導致基層陷入“有限權力、無限責任”的困局。這樣容易催生“避責式執行”,使得基層主動創新行為減弱,更多為“照章辦事”,一旦“少干少犯錯”成為了一種工作方式,必然損害基層治理的活力。
堅持基層治理“服務群眾”初心
破解基層減負難題,需直指治理本質,那就是服務群眾、切實解決基層矛盾問題,提高治理效能。通過整合基層治理服務平臺,優化基層職能部門和子系統,精簡對口部門,縮減基層報表。不僅簡單“做減法”,而是推動政務服務流程再造,確保讓“數據跑腿”替代“干部跑會”。而更為根本的破解方式在于優化基層考核指揮棒。考核檢查注重“問題解決率”,而不是觀看“臺賬完整度”,增加干部走近群眾的時間,切實解決群眾訴求。可以說,減負的真諦不在于減少工作量,而在于剔除無效勞動,讓干部精力回歸服務群眾的本職。
基層是國家治理的神經末梢,是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基層減負行至今日,需治理理念的變革:少些“屏幕前的數據游戲”,多些“街頭巷尾的煙火氣”,將基層干部從文山會海中解放出來,走向田間地頭;少些“問責恐懼癥”,多些“改革容錯率”,讓改革創新的火花在基層迸發。
作者:張麗新 中共黑龍江省委黨校公共管理教研部副主任、教授、博士,毛丹 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國家治理教研部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