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化原創力是國家文化創造力與文化軟實力的關鍵組成。近年來,得益于中國經濟社會總體發展成就的支撐,得益于文化強國建設進程的加快,中華文化原創力持續提升。分析文化原創力要以更開闊的社會視野、歷史視野與全球視野來把握,看到中國式現代化與文化原創力間的緊密聯系,看到中華文化原創力形成的歷史原因,看到中華文化原創力提升的世界意義。新時代新征程,提升文化原創力,要處理好文化主體性與文化多樣性的關系,推動中國文化發展融入世界文化發展;要研究并遵循規律,建設青年友好型創新生態,鼓勵更多具有文化原創力的青年人才成長。
關鍵詞:文化原創力 文化主體性 文化多樣性 國潮 創新生態
【中圖分類號】G02 G12 【文獻標識碼】A
文化原創力是文化強國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一能力體現在原創性文化產品的持續推出并獲得社會好評與市場認可,來源于對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狹義的文化原創力只要獲得本民族與本國市場的認可,而在全球化語境中,廣義的文化原創力還要獲得全球市場的檢驗,具有跨文化的影響力。近些年來,中國的網絡文學、網絡游戲、網絡視頻出海取得長足進展,特別是2024年出現的網絡游戲《黑神話:悟空》與2025年出現的動畫電影《哪吒之魔童鬧海》,一問世就迅速獲得中國市場與全球市場熱捧,迅速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中華文化原創作品。2025年2月,英國“品牌金融”咨詢公司發布的《2025年全球軟實力指數》顯示,中國的軟實力排名上升至全球第二。[1]這些文化現象的出現看似偶然,實則有內在規律與趨勢在其中,深入挖掘與梳理,可以更好地推進新時代中國文化理論建設與實踐創新,提升文化原創力與文化軟實力。
從中國式現代化的視角來認識中華文化原創力
中國式現代化進程是中華文化原創力的時代土壤,中華文化原創力是中國式現代化進程的創新引擎。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同的現代化”,本質要求之一就是“豐富人民精神世界”,高度的物質文明發展讓精神文明創造有了更堅實的物質支撐,不論是國家對文化產業的政策與資金投入,還是先進數字技術、智能技術、機器人技術的突破與運用,都體現了物質文明對精神文明建設的支撐;與此同時,在物質文明提升后,全社會的精神需求不斷提升,人民群眾對具有原創性的文化產品的期待與欣賞水平都在升高。更具有積極意義的是,高質量文化產品中體現出來的原創精神往往會成為社會熱議的對象,成為激發全社會持續向前的精神力量。
從中國式現代化視角看中華文化原創力提升,可以更清晰地把握文化創造的時代動力與歷史使命。從當代中國文化原創性發展中具有典型性與引領性的國潮現象來看,正是基于中國經濟水平的整體提升,帶來國貨品質的提升、民族自信的提升,帶來全社會對基于本國文化的本國制造產品的熱愛。從現象來看,國潮的公式是:中國貨+時代潮=國潮。從內在原因來看,國潮的實質是國貨之潮,代表了國貨受到本國市場的高度認可;是國力之潮,代表了經濟硬實力與文化軟實力共同提升的綜合國力;更是國運之潮,表現著中國式現代化在加速前行。
國潮既是文化現象,也是經濟現象,成為中國式現代化進程的標志性現象之一,“國”展現了“中國式”,“潮”展現了“現代化”,而能夠支撐國潮持續發展的核心能力就是文化原創力,源源不斷的原創文化創意作品才能成為時代之潮。國潮既是發生在中國的現象,也是具有世界意義的現象,成為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的標志性現象之一,當越來越多的國潮產品獲得世界市場的認可,不論是動漫、游戲等內容產品還是潮玩、汽車等實體產品,中華文明的國際傳播力影響力就會持續增強,而能夠支撐國潮全球發展的核心能力就是文化原創力,生機勃勃的創新產品才能成為世界之潮。只有深深植根于中華文明深處,結合時代的社會需求、市場規則與創意理念的文化原創力,才能推動國潮以及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提升。
中國式現代化為提升當代中華文化原創力提供了寶貴的三大動力:全球影響、市場規模與青年力量。長期以來,中國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保持在30%左右。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在2025年“兩會”繼續確定5%左右的經濟增長目標,這充分展現了保持高質量發展的信心與賦能世界經濟的擔當,全球經濟影響力理應也必然可以帶動全球文化影響力,當然,這種帶動不是線性的必然關系,而是需要有文化原創力作為關鍵轉換開關。中國14億多人口的國內市場巨大,中等收入人群達到4億,這個數量是巨大的,文化消費力更是巨大的,這成為文化原創力提升的不可替代的牽引力。當代中國青年群體具有天然的文化自信、開闊的國際視野,這個群體是文化創造的主體,也是文化消費的主體,對這個群體給予充分的信任與舞臺,就能推動中華文化原創力實現更大的提升。充分發揮這三大動力的文化價值,能有效提升中華文化原創力,大踏步推動文化強國建設,讓文化創新與科技創新成為中國式現代化的創新雙引擎,建設有全球影響力的人類文明新形態。
中華文化保持旺盛原創力的重要經驗
文化是維系民族團結的最深刻紐帶,也是推動民族發展的最持久動力。中華民族的文化創造力決定了中華文明的文化生命力,對內體現為文明凝聚力,對外體現為文明影響力。從人類文明進程來看,不同民族的文化群星璀璨,各有所長,但從時間尺度上看,能夠數千年延續不斷持續發展的,只有中華文明。究其原因,正是因為中華文明中蘊含著深層次的文化原創力。
文化對于中華民族成為一個統一體具有重要的意義,近代以來的許多中外學者認為,中國存在的實質正是一個“文化體”“文明體”。中華文明的連續性與統一性的突出特性決定了“中華文化”對于“中國存在”的根本意義。對于中華民族作為一個族群實體的主體性與中國作為一個現代民族國家政治實體的主體性來說,文化與文化主體性都是帶有根本意義上的內涵與基石。羅素在《中國問題》一書中對中國作為文明體的存在有過論述,其中談道,“與其說中國是一個政治實體,不如說中國是一個文明——從古延續至今的唯一文明。從孔子時代起,埃及、巴比倫、波斯、馬其頓、羅馬帝國先后消亡,但中國不斷改變,存續至今。中國曾經受到外國影響,先是有佛教,現在是西方科學。但在過去,佛教沒有把中國人變成印度人;將來,西方科學也不會把中國人變成歐洲人。”[2]
中國人不會變成其他國家的人,中華文化不會變成其他文化,梳理中華文脈,旺盛而獨特的中華文明生命力背后是中華文化的強大原創力,理解這種文化原創力形成的歷史原因,既能更好地保持這種力量,也能更好地向國際社會講清楚中華文明的魅力。
一是得益于深厚的思想文化積淀。以儒家、道家學說為代表的原創性思想理論深刻洞察了人性之道、社會之道與自然之道,打破時空界限、技術和物質的壁壘,幾千年來中國人都認同“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的交往之法,認同“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的學習之法,認同“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的修養之法。孔子、老子的思想與著作時至今日依然在全球范圍內廣為流傳、備受推崇,正是因為這些先哲思想的高度原創力。從當代中國文化發展來看,作為中華文化的一份子,只要認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沉浸在中華歷史文化深處,都能找到文化原創的資源,不論《封神演義》還是《唐詩三百首》,不論是太乙真人還是李白,都可以成為中華文化原創力持續提升的源頭活水。
二是得益于開放的吸收轉化能力。大約2000年前,在公元前后兩漢之際,佛教從古印度引入中國,由于其與中華文化氣質、基因的許多契合,迅速得到從士大夫階層到普羅大眾的接受,在長期的吸收過程中,結合中華文化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漢傳、藏傳和南傳佛教體系。同樣,100多年前,馬克思主義從歐洲引入中國,由于其與中華文化氣質、基因的許多契合,迅速得到以大學學人和媒體人群體為代表的一大批知識分子的認同,并通過廣泛傳播很快得到普羅大眾的接受。進入新時代,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確立,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更是為提升當代中國的文化原創力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論。不忘本來,吸收外來,創造未來,是中華文化保持旺盛原創力的重要經驗。
三是得益于鮮明的文化自覺意識。近代以來,面對西方文化的強勢侵入,不論是新中國成立前的學者還是改革開放以后的學者,始終對中華文化的獨立自主發展保持清醒態度。早在上個世紀20年代國立清華大學成立時,首任校長羅家倫在就職演講中就明確提出“學術獨立”的目標,認為這是“新清華”的使命。事實上,在中華民族救亡圖存的進程中,學術獨立、文化獨立一直是近現代中國先進知識分子的不懈追求。進入世紀之交,上個世紀90年代末,費孝通提出要重視“文化自覺”,對自己的文化有“自知之明”,這種文化自覺的目的不是文化自大,而是加強對文化轉型的自主能力。不論羅家倫還是費孝通都是曾經在西方學習的學者,但這種在海外學習的經歷并沒有磨滅其文化自覺意識,反而激發了其在全球視野中的文化建設緊迫感,希望提升文化轉型自主能力,這種能力的實質正是文化原創力。
在中華文明的歷史進程中,曾經不斷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但需要看到的是,這種“影響”僅僅局限在“影響”,而不是“改變”,不會從根本上改變中華民族的文化主體性。正是源于強大的文明穩定性與吸收力,作為文明體的中國延續至今。
文化創造要把握傳統文化與當代文化的源流關系。在文化創造過程中,不能脫離中華文化的根本特質和價值取向,而要吸納傳統文化的核心精神與基本要素,使其與現代審美和價值觀念相融合,創造出既有深厚文化積累,又符合現代社會需求的文化產品和藝術作品。沒有創意的文化是重復的,沒有文化的創意是單薄的,文化原創要善于返本開新,創造性地與經典對話,讓文化作品“回歸熟悉”與“超越熟悉”。中華文化的歷史土壤是豐厚的原創營養,深入其中,出乎其外,就可能創造出屬于中華文明的原創文化作品。
中華文化原創力提升的世界意義
中華文明不僅是人類歷史上唯一的延綿至今的文明形態,更重要的是,中華文化的基本價值觀具有極強的普遍性意義,可以解決許多全球性沖突與人類亙古不變的問題。因此,從全球視野下來觀察中華文化原創力,要看到這種提升過程不僅是為了中國,也是為了世界,不僅是為了當下,也是為了未來。明確了中華文化原創力的世界意義,可以讓提升中華文化原創力更加自覺與自信,更加注重以全球視野來推動這一提升進程。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哲學基礎是道德哲學、實踐哲學,通過對自我的提升,對人倫的把握,對自然的尊重,對內心的約束,實現平和與平衡的生活。這種文化精神追求“更善”與“更和”的人生與社會,形成了中華民族的特殊氣質,數千年延續下來,成為中華民族的精神內核。對這種文化精神追求的深刻價值要從人類生存的意義上來理解,就能獲得更開闊的意義視野。
十七世紀歐洲哲學家萊布尼茲在面對戰爭頻仍、沖突不斷、“人與人相互為狼”的世界時曾說,“如果說人類對這種惡還有救藥的話,那么中國人較之其他的國民無疑是具有良好規范的民族。他們在其龐大的社會群體中所取得的成效比宗教團體的創始人在其小范圍內所達到的要大得多。”[3]看看中華民族歷史,從公元前221年秦統一中國開始至今,經歷那么多的民族紛爭依然保持強有力的“大一統”和總體上的和平狀態,文化的規范作用無疑是更為深層次的原因。看看歐洲歷史,中世紀邦國林立,近現代是歐洲殖民主義帶來的殘酷剝削與延續下來的后殖民時期紛爭,還有歐洲國家之間的無休止紛爭,兩次世界大戰都爆發于歐洲,各種局部沖突與戰爭此起彼伏,盡管歐洲的技術文明、物質文明在近現代領先,但其文化價值觀對于解決人類沖突缺乏包容性與和平性。由此,可以深切地感受到萊布尼茨這一感慨的深刻性與中華文化價值觀的世界意義,也更應認識到提升中華文化原創力的世界意義。
當前全球經濟政治格局變化,以中國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群體性崛起,全球南方力量逐漸在形成合力,全球南方國家的崛起是人類進步的積極表現,不論是中華文明還是亞非拉文明等都在新的人類文明建設中越來越主動地發揮作用。這時,更需要中國通過提升文化原創力來提升全球南方國家的文化影響力。
從全球范圍來看,中國發展的成就獲得了世界范圍內大多數國家的普遍認同,不論是在中東還是在非洲以及在南美,期待中國能將自己的發展經驗與核心理念更好地傳播開來的聲音越來越多。整體來看,中國在參與全球發展進程中,是以一種“自主性轉型”與“有機性融入”的姿態進入的,這種姿態是內斂與平和的,沒有戰爭,沒有殖民,只有埋頭苦干,只有和氣生財,是完全不同于西方現代化進程已有經驗的。中國式現代化日益成為當代世界發展的一種新可能,中國式現代化中蘊含的文化價值觀日益成為當代世界關注的新文化,這種文化價值觀要在中華文化原創力提升中充分表達出來。
對當代中國文化發展來說,以具有文化原創力的文化傳播來向全世界特別是西方世界講清楚中國發展道路背后的文化價值觀,講清楚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追求,可以為分化、極化、情緒化的當代世界找到更具“容”與“溶”的新文明之路。在此進程中,中華文明是世界可持續發展的強大人文能量,這也正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時代意義與世界意義所在。中華文化的精神與美德可以有助矯正當代國際傳播中的某些偏激觀點和現象,對于處理國際關系中的競爭與合作、物質與精神、先富與共富等關系都具有借鑒意義。
建設提升中華文化原創力的創新生態
在全球視野下提升中華文化原創力,應當堅持全球文明倡議的基本理念,既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精神力量與文化資源,又積極建設世界文明百花園,同時,應當圍繞青年創新人才成長建設好創新生態,鼓勵更多具有文化使命感與文化創造力的青年人才脫穎而出。提升文化原創力不僅是自覺繼承和發展傳統文化的過程,也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主動適應文化發展規律,積極參與國際文化競爭與合作的過程。
建設文化多樣性的生態
在全球視野下提升文化原創力,既要堅守文化主體性,又要堅持文化多樣性,對這兩者的內涵要有清晰把握,對兩者之間的關系要有準確處理,跟隨他人抄襲模仿毫無文化創造力可言,而一味地堅持自我乃至孤芳自賞也會走到“自我中心主義”的歧路上。文化主體性與文化多樣性的關系,成為全球視野下提升文化原創力過程中最關鍵的一對關系,需要深刻認知與謹慎把握。
從人類文明形成史來看,世界有不同文化體系,包括中國文化體系、印度文化體系、伊斯蘭文化體系和歐洲文化體系。不同的文化體系有不同的歷史脈絡與民族特性,在人類文明進程發揮著不同的歷史作用。當今世界的全球化進程正以非西方世界的全球南方國家崛起、文明交流互鑒為突出特征,廣大全球南方國家正不斷拓展發展空間和話語空間,中國文化體系、印度文化體系、伊斯蘭文化體系以及拉美文化體系、非洲文化體系等都在自己的文化根源中找尋發展的精神力量。在全球視野下提升文化原創力,就要對中華文明之外的不同文化與文明有平等的對待,既不仰視,也不俯視,真正堅持跨文化尊重,通過文明交流互鑒來推動文化原創力提升。
世界上一些國家國土面積雖小,但具有豐厚的文化資源,具有強烈的國家意識,需要獲得平等的尊重。這些國家的一些外交官、學者,既贊賞中國的文化精神與發展成就,也很堅守本國的文化傳統與發展權利。因此,僅僅關注少數西方國家、采用基于西方視角的全球化認知,已遠遠不能適應當代全球文化發展與人類新文明建構的需求。當代提升文化原創力的人才必須在熟悉中國文化的基礎上,能夠尊重、理解多民族、多種族、多宗教、多文化的歷史脈絡與文化價值,具有全球視野下的文化多樣性理念,能夠在跨文化語境下處理復雜化、差異化和精細化的文化交往與文化創造。人類文化的繁榮不是因為某種單一文化的普及,而是源于多種文化各自的旺盛生命力及其相互交流借鑒。對當代文化創造者來說,要提升文化原創力,需要的狀態應該是:眼光是世界的,靈魂是民族的,大腦是獨立的。
建設青年友好型的生態
在二十世紀60年代,文化人類學家曾經提出了“后喻文化”的概念,“在這一文化中,代表著未來的是晚輩,而不是他們的父輩和祖輩。”[4]這一富有洞見的文化觀念在當今高科技時代中顯然具有更大的解釋力,年輕一代作為“數字原住民”“智能原住民”天生就掌握并親近新技術,在很多時候可以給父輩和祖輩傳授知識和培養能力,引領文化創造與消費方向的也同樣是年輕一代。標準化、重復性、說教感的文化產品缺乏魅力,而個性化、差異性、年輕態的文創產品才能吸引關注。可以說,文化原創力需要把大眾的多樣性需求、潛在性需求挖掘出來,青年創意人才對這一過程有著關鍵性的作用。
從近些年中國具有現象級的文化原創產品來看,一個普遍的共性是:這些產品的出現不是預先計劃好的,而是經由創造者持之以恒的深耕后推出獲得超出預期的市場好評。究其原因:偉大的創新是不可計劃的,良好的創新生態是可培育的。杭州、成都能夠出現這些頂級文化原創產品,是因為有著青年友好型的創新生態。因此,對于提升文化原創力來說,最關鍵的是要把握創新生態建設規律,營造支持青年創意人才蓬勃涌現的氛圍。
青年友好型生態是鼓勵“求異”的。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傳播來看,讓“傳統”成為“時尚”,需要很強的創意能力。傳統形式的完整復制是遠遠不夠的。比如傳統藝術形式,不論是京劇、昆曲、秧歌等傳統戲劇,還是二胡、琵琶、揚琴等民樂樂器,僅僅是傳統形式的表演,只能吸引少數“專業愛好者”,但經過創意組合與編排設計的作品就能吸引大眾并“走紅”,而如果能夠進入網絡游戲來展現、通過人工智能大模型來解釋、借助人形機器人來表達,則會具有不可思議的魅力。“求異”突破的是文化代際傳承中的權威性、復制性、整齊性,需要鼓勵當代創客群體的創意勞動,鼓勵與眾不同的創意行為,培養對“與眾不同”的“大容忍”與“敢試錯”的社會氛圍,尤其對青年人的文化創意實踐,要給予最大善意的支持與包容。
青年友好型生態是打破“出身”的。創新生態營造者要提升識別力與耐心度,不能僅僅去想著“高位嫁接”走近路,而是要能“雪中送炭”燒冷灶。從新近出現的現象級文化與科技原創產品來看,其創始人往往沒有顯赫的高學歷與洋履歷,但這些青年創業者有的是對創新的發自內心的熱愛,敢于為了熱愛去全身心投入。90后的宇樹科技創始人王興興在2025年民營企業家座談會上說:“我們的企業和我們自己,都是在中國土生土長的。”[5]好的創新生態在吸引青年創業者時要打破對名學校、高學歷、洋經歷的迷思,善于判斷識別那些真正熱愛創新、敢于并善于求新求異的年輕人,在原創過程中,熱愛往往是關鍵性的第一步,找到熱愛才能追求卓越,這就需要創新生態能夠打造支持創造主義者、長期主義者的良好氛圍。
青年友好型生態是敢于“跨界”的。提升文化原創力,從根本上看,要培養具有文化使命感和文化創造力的文創人才,這類人才的核心特征是創新與跨界,其素質要求也是復合型、交叉性的。文化和科技類行業是當代風險投資最活躍的領域之一,而推動文化與科技深度融合特別是文化數字化是提升文化原創力的重要途徑。能夠形成支持文化原創人才在文化與科技領域跨界成長的生態至關重要。只有適應當代世界創新競爭的人才評價,才能使學術知識生產滿足國家提升文化原創力的需求。高校在文創人才培養中肩負著重要職責,應有更強的戰略意識與緊迫意識,要敢于打破學科邊界、敢于突破傳統人才評價標準。高校應大力推動文化原創力人才培養的教育改革,實現產學研深度融合、多學科深度融合,特別是文化與科技深度融合,以解決實際問題、做出實際產品為評價具有原創力的文創人才的根本標準。
中華文明具有強大的承載能力、吸收能力與持續創新能力,由此才能有數千年文明延續至今的不可思議的偉大存在。我們對于這種文化優勢與文明特征的價值要有充分認識,對于其基本規律要有深刻把握,就能在當代更好地吸收全球不同文化資源,提升中華文化原創力。在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深挖老文脈,放眼大世界,打造新生態,成為提升文化原創力的基本法則。牢牢把握這一法則,當代中國的文化發展將會取得越來越多的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新成果,中國式現代化將會擁有越來越大的具有內生性的精神動力,中華文明會為全球倫理與人類文明作出新的貢獻。
【本文作者為清華大學文化創意發展研究院院長、教授;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中華文化國際傳播戰略研究”(項目批準號:23VRC006)階段性成果】
注釋略
責編:吳 瑩/美編:王嘉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