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庇五洲客,門納萬頃濤。廈門別稱鷺島,位于福建省東南,西晉年間曾置同安縣,1394年筑廈門城,1933年始設廈門市。從百余年前的“五口通商”口岸,到改革開放最早設立的四個經濟特區之一,廈門始終放眼世界、弄潮逐浪,在我國改革開放史上扮演著重要角色、發揮著重要作用。
廈門是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工作的第一站,習近平總書記贊譽廈門是“高素質的創新創業之城”“高顏值的生態花園之城”和“現代化、國際化城市”;2021年,習近平總書記向廈門經濟特區建設40周年致賀信,要求廈門勇立潮頭、勇毅前行,努力率先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2024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再次來到福建考察,強調扭住目標不放松,一張藍圖繪到底,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奮勇爭先,要求福建和廈門穩步推進制度型開放,對接國際高標準深耕細作,多出一些制度性、政策性成果,為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再立新功。廈門牢記囑托、感恩奮進,以綜合改革試點推進全面深化改革,進一步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積極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加快打造新發展格局節點城市。
率先在制度型開放上探索試驗、探路先行
探索建設自由港,成立華僑投資公司和地方保險機構,建立廈門外匯調劑中心,成立全國第一家中外合資銀行……這一系列開創性改革舉措,都是作為廈門經濟特區初創時期的領導者、拓荒者、建設者的習近平同志,當年在廈門探索推動的。沿著習近平總書記指引的方向,廈門加快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塑造以制度創新為核心的城市發展競爭力。
制度型開放經驗全國推廣。今年2月23日,11臺40噸儲能集裝箱產品從廈門遠海碼頭乘船出海,這是廈門港迄今出口的單體重量最大的一批儲能產品。儲能集裝箱是國際海運第九類危險貨物,海上安全運輸此前存在一定盲區。2024年,廈門在全國首創“集裝箱式鋰電池儲能系統安全保障機制”,實現國際海運管理、技術、服務多維度的制度突破,為企業節約物流成本70%,助力新能源產品更安全、更經濟地走向深藍。目前,廈門自貿片區已累計推出153項全國首創舉措,完成32項制度型開放試點任務,4個案例入選全國典型經驗案例。
國際一流營商環境成為標桿。2024年9月,以制度型開放提升營商環境國際化水平為主題的第二屆營商環境論壇在廈門舉辦。作為東道主,廈門國際一流營商環境再獲業界高度認可。早在2015年,廈門率先對標世界先進經濟體、對照世界銀行評價標準,探索建設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連續三年在國家發展改革委營商環境評價中位居前列,城市綜合信用指數排名全國第一。
涉外法律服務高地護航發展。2021年,海絲中央法務區在廈門揭牌,超1000家法務、泛法務機構集聚于此,國際商事爭端預防與解決組織在廈門設立全球首個代表處,中國國際經濟貿易仲裁委員會、中國海事仲裁委員會等涉外仲裁分支機構落地廈門,設立廈門國際商事法庭、涉外海事法庭,累計審理案件2700多件、涉及40多個國家和地區,賦能廈門加快成為國際商事海事糾紛解決優選地。
率先在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上構筑平臺、拓展空間
開放是廈門的城市基因。習近平總書記在廈門工作期間提出,“廈門,寓意‘大廈之門’,我們也可以把它理解為對外開放之門,衷心希望把這個對外開放之門建設得更快些更好些”。構筑開放平臺,廣開“大廈之門”,廈門持續深化國際交流合作,目前已與239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貿易往來,經濟外向度達108%,居全國前列。
金磚創新基地賦能拓勢。2024年10月,巴西皮奧伊州戰略投資促進局廈門代表處揭牌,成為首個金磚國家地方政府批準在廈設立的外國企業常駐代表機構。自2020年習近平總書記宣布在廈門建立金磚創新基地以來,圍繞國家所需、地方所能、金磚國家所愿,廈門推進政策協調、人才培養、項目開發三大重點任務,啟動建設“中國—金磚國家新時代科創孵化園”,開展人才培訓覆蓋逾百個國家、超300萬人次,建成8個新工業革命領域賦能平臺,推出超百個示范項目,金磚合作的紐帶愈加緊密。
海上合作戰略支點引領示范。2024年2月1日,廈門港始發的第10000艘次“絲路海運”航線班輪揚帆起航。作為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廈門積極打造全國首個以航運為主題的“一帶一路”國際綜合物流服務品牌——“絲路海運”,被納入國家支持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八項行動,與共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貿易額也從2013年的249億美元增至超500億美元,實現翻番。
投洽會“金鑰匙”越擦越亮。志合者,不以山海為遠。2024年9月,全球119個國家和地區的客商相聚鷺島,在投洽會上共商共尋投資機遇。全力推進投洽會國際化、專業化、品牌化,廈門用心把投洽會“金鑰匙”越擦越亮。2024年舉辦的第二十四屆投洽會注入金融資本投資、供應鏈創新兩個全新元素,打造“投資中國”品牌,簽約項目688個、計劃總投資額4889億元,傳播力影響力實現新突破,實現“重塑投洽會、九八再出發”目標。
率先在促進外經貿改革發展上做強特色、發揮優勢
從新中國成立初期,出口商品以原材料和初級產品為主,到改革開放后,逐步轉型為以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進而向機電產品、高新技術產品發展,實現從低附加值到高附加值的跨越,廈門著力推動外貿穩規模優結構,2024年外貿進出口額超9300億元,占全省近一半。
供應鏈成為“領頭雁”。強勁的供應鏈體系,為廈門融通內外蓄勢賦能。作為全國首批供應鏈創新與應用示范城市、首批現代商貿流通體系試點城市、國家綜合型流通支點城市,廈門著力打造全球供應鏈創新中心,全市共有供應鏈企業2.3萬家、年營業額超4萬億元,國內供應鏈企業核心集團四強中,廈門建發、國貿、象嶼三家國企占據其中三席,逐步實現從“點線”連接到“買全球、賣全球”、從“低買高賣”到“上下游全鏈條綜合服務”的創新發展。
新業態跑出“加速度”。今年3月4日,“海豐白龍”號貨輪滿載140個集裝箱跨境電商商品,從廈門海天碼頭出發前往菲律賓,標志著國內首條“絲路海運”電商快線的跨境貨物出口突破200萬件。作為全國首批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廈門近年來接續引進亞馬遜、京東、阿里巴巴等龍頭平臺,培育超過6000家跨境電商賣家,跨境電商進出口額連續六年增長超50%,2024年出口跨境電商包裹數突破1億件。在服務貿易領域,廈門也創出“特色化”。建設國家文化出口基地、數字服務出口基地等特色服務出口基地,3項工作獲評國家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試點最佳實踐案例,服務貿易額突破千億元大關。
外商投資保持“高熱度”。2024年4月,施耐德電氣(廈門)工業園開工,建成后將成為這家法國企業在全球最大的中壓生產基地,企業負責人表示:“這次投資充分顯示了企業長期看好,并深耕廈門及中國市場的決心。”廈門一直是外商投資的重要目的地,是企業口中“來了就不想走”的城市。近年來,廈門出臺鼓勵外資企業利潤再投資政策,推動外資企業增資、到資,2024年實際使用外資11.7億美元、占全省37.5%,已有64家世界500強企業在廈門投資115個項目。
百舸爭流,揚帆謀遠,廈門將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廈門考察時的重要講話精神,干字當頭,以快爭效,穩步推進制度型開放,努力為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再立新功,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奮勇爭先。
(作者系福建省廈門市市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