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2月份召開的民營企業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民營企業是伴隨改革開放偉大歷程蓬勃發展起來的,充分肯定了民營經濟發展取得的重大成就和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作出的重要貢獻,并強調新時代新征程民營經濟發展前景廣闊、大有可為,希望廣大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胸懷報國志、一心謀發展、守法善經營、先富促共富,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為什么民營經濟如此重要?為什么能在短短幾十年內成為推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主體?如何開創民營經濟發展新局面?學習時報高端智庫版特刊發此文進行探討。
民營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生力軍,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基礎,是推動我國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重要力量。伴隨著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民營經濟和民營企業家實現了從量的積累到質的突破,新時代新征程賦予了其新的歷史方位與發展內涵。必須深刻認識民營經濟發展的制度性動因和底層邏輯,確保黨和國家關于民營經濟發展的大政方針不偏航、不動搖、不走回頭路。
促進民營經濟持續、健康、高質量發展,是黨和國家長期堅持的重大方針政策,從國家戰略與政策上保障了我國民營經濟的蓬勃發展
自改革開放始,黨和國家支持民營經濟發展的戰略方向與政策取向始終是一致的,這是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戰略性、根本性動因。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我們黨積極破除所有制問題上的傳統觀念、僵化制度的束縛,為民營經濟發展打開了大門。從“公有制經濟的必要的、有益的補充”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堅持兩個毫不動搖”,再到“三個不能變”,我們黨對民營經濟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中地位和作用的認識不斷深化。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都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都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系統提出權利平等、機會平等、規則平等“三個平等”原則,奠定了新時代民營經濟制度框架的理論基石。黨的十九大把“兩個毫不動搖”寫入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實現政策主張向制度規范的重大躍升,進一步提升了民營經濟發展的戰略價值。黨的二十大提出,要“優化民營企業發展環境,依法保護民營企業產權和企業家權益”,推動制度體系向產權保護、要素配置等深層次領域拓展。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制定民營經濟促進法,以法律形式把對民營經濟地位、作用和保護的要求制度化、法制化、長期化,把推動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納入依法治國的軌道。近些年,黨中央、國務院先后出臺多個政策文件,推出了支持民營經濟發展的100多條政策條款,有力落實了黨中央關于民營經濟發展的重大戰略部署和要求。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以來,《公平競爭審查條例》正式施行,《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完善市場準入制度的意見》《保障中小企業款項支付條例》發布,民營經濟促進法立法進程加快推進,并推動修訂公司法、證券法、反壟斷法、反不正當競爭法等系列法律法規,制定明晰各類企業權利義務、規范公平競爭的市場規則,黨的“兩個毫不動搖”的大政方針,正在轉化為依法治國的重要內容。
習近平總書記始終重視支持民營經濟健康發展,關心民營企業家健康成長,以遠見和魄力引領了全國民營經濟發展的大潮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是一貫支持民營企業的,也是在民營經濟比較發達的地方干過來的。”從地方到中央,習近平總書記始終是民營經濟發展的領導者、推動者、組織者與貢獻者。在河北,他給萬元戶發過“率先致富獎”;在福建,7次到民營經濟非常活躍的晉江調研,總結推廣“晉江經驗”;在浙江,10多次到義烏調研,總結推廣“義烏發展經驗”,后來在中央工作期間,曾在公開會議上16次提到義烏經驗;在上海,到國有企業、民營企業調研,強調堅持“兩個毫不動搖”;到中央工作以后,以更大的力度推動民營經濟發展,關鍵時刻幾次親自主持召開民營企業和企業家座談會,為民營經濟健康發展撥云見日。
2003年,國務院研究室派綜合司的我和王飛同志到浙江進行非公有制經濟專題調研。當時,浙江非公有制經濟占全省GDP的比重70%左右,經濟社會發展充滿了生機與活力,全國各地主要領導組團到浙江學習考察絡繹不絕。因為當時中央還沒有出臺這方面的專門文件,所以各地去學習、考察只看不說,回來只做不說,無不感佩習近平同志作為省委書記的膽略、氣魄與遠見。我們感到,浙江是全國民營經濟的先發地,這里涌動著改革開放的浪潮,全國的非公有制經濟將由浙江的帶動獲得極大的發展。調研結束后,我們撰寫了三份調研報告,分別是《社會發展的生命力在于創造——浙江非公有制發展的經驗和做法》《兩個毫不動搖的成功實踐》《從浙江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引發的若干思考與建議》,這是決策研究部門第一次向黨中央、國務院呈送關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研究報告。之后,國務院組織研究出臺了支持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第一個政策文件,即支持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非公36條”,浙江經驗轉化為國家重大政策。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圍繞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強調民營經濟是推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民營經濟是我國經濟制度的內在要素,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是我們自己人;民營經濟是我們黨長期執政、團結帶領全國人民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力量;等等。這些重要論述,深刻回答了新時代民營經濟發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體現了習近平總書記對民營經濟和民營企業一以貫之的信任、關心、愛護與支持。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重塑了多種所有制并存的微觀市場主體,成為民營經濟從無到有、從少到多、從小到大、從大到強、從強到優的制度保障
民營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重要成果,是推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民營經濟發展與國家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基本上是同步的,與中國經濟健康快速發展是同步的,與中國改革開放偉大歷程是同步的,與中國在國際社會的地位和影響力提高是同步的。改革開放推動了中國從計劃經濟體制轉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是經濟體制、經濟結構、經濟運行方式的再造進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創造了民營經濟發展的制度基礎,國有企業、民營企業、外資企業等共同構成了多種所有制并存的、多元的、充滿活力的市場微觀基礎。
據統計,1978年,全國個體經營者僅14萬人,1989年私營企業的登記總數僅為9.05萬戶。截至2025年1月底,我國民營企業數量已達5670.7萬戶。在國家高新技術企業中,民營企業從2012年的2.8萬家增長至42萬多家,占比由62.4%擴大至92%以上,在數字經濟核心產業中占比超過94%。民營經濟增加值占我國GDP比重,已從改革開放初的不到1%上升到目前的超過60%,民營經濟成為推動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力量。以外貿為例,2024年,民營企業進出口24.33萬億元,同比增長8.8%,占我國外貿總值的比重提升至55.5%,已連續6年保持我國第一大外貿經營主體地位,有進出口實績的民營企業數量首次超過60萬家,達到60.9萬家,持續為外貿發展注入新生力量。與此同時,我國進入新發展階段,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持續增強,中國式現代化邁出新的堅實步伐。2024年,我國經濟總量達到134.9萬億元,首次突破130萬億元,比上年增長5%,經濟總量規模穩居全球第二位。我國提出的共建“一帶一路”重大倡議,得到超過全球四分之三的國家和30多個國際組織的支持和參與,我國持續成為世界和平發展和經濟增長的主要貢獻者與穩定之錨。我國經濟基礎穩、優勢多、韌性強、潛能大,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我國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到2050年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奮斗目標沒有變,我國堅持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政策取向沒有變。
因此,必須進一步釋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活力與原動力,使民營經濟成為推動我國發展不可或缺的力量,成為創業就業的主要領域、技術創新的重要主體、國家稅收的重要來源,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政府職能轉變、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國際市場開拓等方面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這既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的必然結果,也是構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要微觀基礎。必須形成一個“機制”讓創新的技術和價值被社會認識,建立民營企業科技創新從“認同化”到“商業化”的機制,讓民營企業、中小企業可以真正成為科技創新的主體,從以往簡單地只解決生存發展問題,到可以驕傲地作為科技創新主體走出國門。過去民營企業出口的商品主要是服裝、鞋帽、箱包、玩具、螺絲釘、榨菜等,現在國有企業、民營企業和在華外資企業越來越多的船舶、大型裝備、高鐵、人工智能大模型、云計算、云服務、數字化網絡平臺等走出國門,推動中國經濟航船乘風破浪、行穩致遠。
引導社會正確認識民營經濟的重大貢獻和重要作用,保障企業家權益和長周期穩定預期,是民營經濟和民營企業不斷發展壯大的社會基礎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民營經濟獲得了極大發展,一批戰略型企業家應運而生。但是民營經濟發展并非一路坦途。改革開放以來,國內經濟周期性波動和國際市場系統性風險對民營企業發展產生了幾次較大的沖擊,且對于民營經濟和民營企業家的爭論或者爭議從來沒有停止過。如何培育尊重民營經濟創新創業的輿論環境,營造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輿論環境和時代氛圍,始終是民營經濟和民營企業家能否伴隨著中國邁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長周期持續釋放發展潛能的關鍵問題。針對“民營經濟離場論”、“新公私合營論”、“遠洋捕撈”、民營企業貸款難、政策“玻璃門”、隱性所有制歧視、家族企業傳承風險等問題,黨和國家始終堅持一以貫之的戰略、政策與鮮明態度,針對出現的問題不斷進行糾偏。
2025年將圍繞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律制度,制定民營經濟促進法。從實際情況看,必須切實保護民營企業產權和企業家合法財產權不受侵犯;提高政策的穩定性和預期,避免出臺對民營經濟帶有自殺效果、顛覆民營企業信心的大幅度搖擺的政策;加快恢復和建設因個別主體亂作為受到破壞的市場環境,幫助包括民營企業在內的經營主體恢復對中國經濟的信心;對少數缺乏法治意識的官員,必須承擔并有效處理“合法傷害權”對國家、社會和企業帶來的傷害,重建政府信用,讓經營主體增強安全感;建立健全容錯和糾錯機制,對民營企業家合法經營中出現的失誤失敗給予理解、寬容、幫助;建立部門協作機制,依法嚴厲打擊以負面輿情為要挾對民營企業進行勒索等行為,健全相關舉報機制,降低企業維權成本;強化執法監督,集中整治亂收費、亂罰款、亂檢查、亂查封,切實依法保護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合法權益。
此外,還要著力解決拖欠民營企業賬款問題,健全拖欠企業賬款清償的法律法規體系和司法機制,加強政府投資項目和項目資金監管,完善工程價款結算制度,同時健全防范化解大型企業拖欠中小企業賬款的制度機制,形成國有企業規范和優化支付管理制度。堅定不移地推動全社會形成共識,認識民營經濟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主體,也是我們黨長期執政、團結帶領全國人民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力量,將黨和國家對民營經濟發展的基本方針政策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體現在黨章和憲法中,支持民營經濟和民營企業發展不是一時之舉,而是長久之策,過去沒有變,以后更不會變。
以創業與報國激情造就企業家精神與企業家價值,豐富了勞動者、勞動資料及勞動對象的多樣性,成為民營企業不斷創新創造的底層邏輯
民營企業有更清晰的產權界定和自主決定利益分配的優勢,從而可以高效累積并優化人才配置,有利于轉化為新質生產力對高素質人才報酬和新型勞動資料要求的必要條件,通過創新驅動生產力全面升級,有利于企業進行長周期投資與長周期經濟回報的雙重增進,形成體現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正向循環。
特別是近些年,民營企業在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方面成為突破性力量,民營企業家的報國之志、創新之勇和作為之大尤為突出,在一些關鍵技術領域,民營企業已處于行業前沿,成為我國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重要力量源泉。一批優質民營企業堅持高質量發展,有的推動產品邁向產業鏈價值鏈中高端,有的實現了科技創新從0到1的突破,有的突破了受到遏制打壓的“卡脖子”技術,充分證明了我國民營企業完全具備躋身世界一流的可能。根據國家知識產權局發布的數據,2024年,我國發明專利授權量達104.5萬件,其中國內企業有效發明專利占比達73.7%,在排名前10位的國內企業中,民營企業占據7席,華為是專利合作條約(PCT)國際專利申請量位居全球第一的企業。此外,DeepSeek重塑全球人工智能發展格局,比亞迪成為全球銷量排名第一的新能源汽車廠商。以民營企業為主的中小微型企業發明專利產業化率分別達到61.4%、57.8%和36.7%,專精特新中小企業中民營企業占比達95%。全國工商聯發布的《2024研發投入前1000家民營企業創新狀況報告》顯示,1000家企業中有高新技術企業587家、瞪羚企業51家、獨角獸企業19家。
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的大背景下,要充分發揮我國國有企業、民營企業的作用,特別是民營企業獨特的體制機制優勢,把提升企業培育新質生產力的能力作為大國競爭博弈能否取勝的關鍵性要素。形成鼓勵企業家創新成長的生態與環境,一代一代地產出戰略型與創新型企業家。進一步發揮有為政府的作用培育有效市場,抓緊創造條件引進和培育創新型頭部企業家或者專精特新和小巨人企業。堅持以科技創新帶動產業創新,抓住發展新質生產力形成優質供給能力,鼓勵民營企業在集成電路、人工智能、大模型、人形機器人等領域多點突破,展現中國科技創新的巨大活力。鼓勵民營企業根據國家戰略需要、行業發展趨勢和世界科技前沿,加強基礎性、前沿性、原創性研究,開發關鍵核心技術、共性基礎技術和前沿交叉技術,以科技創新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助力我國從“技術模仿者”邁向“全球創新策源地”。
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的大背景下,民營企業、民營企業家可以大有作為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民營企業座談會上強調:“在我國經濟發展進程中,我們要不斷為民營經濟營造更好發展環境,幫助民營經濟解決發展中的困難,支持民營企業改革發展,變壓力為動力,讓民營經濟創新源泉充分涌流,讓民營經濟創造活力充分迸發。”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是一項偉大而艱巨的事業,前途光明,任重道遠,必須靠全體中國人民的艱苦努力與奮發有為,靠在中華大地和全球市場上的企業家縱橫馳騁。我們不僅要戰勝來自國際上的壓力,還要戰勝自身的困難與矛盾,最終決定競爭博弈結局的,是做好中國自己的事情,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不斷積累存量資源與財富,創造增量資源與財富。民營企業發展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上,當企業活力、創造力與我國制度優勢深度融合,當企業家精神與時代脈搏同頻共振,當民營經濟與中國經濟同步前行的時候,必將書寫更加輝煌的篇章。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企業是經營主體,企業發展內生動力是第一位的。”無論是國有企業還是民營企業,只有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建立完善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才能有效應對挑戰、抓住機遇、突破瓶頸、彎道超車。必須支持引導民營企業完善治理結構和管理制度,進一步強化經營管理隊伍建設,提升企業項目決策、資金管理、風險防范科學化水平,進一步夯實企業發展根基。引導廣大民營企業家傳承弘揚企業家精神,堅持誠信守法經營、積極履行企業社會責任,以更大的熱情、智慧與擔當,投身創造新質生產力、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生動實踐。引導民營企業家深刻認識只有人的素質一流才能創辦一流企業,高度重視企業接班人培養,推動事業新老交替和有序傳承,促進民營經濟健康發展和民營企業家健康成長。更好發揮有為政府的作用,培育扶持一批民營經濟的頭部企業。必須破除妨礙各種生產要素市場化配置和商品服務流通的體制機制障礙,嚴厲整治妨礙民營企業公平參與市場競爭的行為。依法保護企業財產權,嚴厲打擊侵占民營企業合法產權行為,著力完成政府清欠任務。不斷完善創業創新環境,培育更多像Deep-Seek這樣的企業,讓中國出現更多像杭州、深圳、合肥這樣的城市。政府應借助市場的力量及發揮民營經濟的積極性來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政府主要負責研究制定長周期大戰略、大方向和總體部署,發揮市場主體的積極性創造性實現規劃和部署。堅持致力于為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營造良好環境和提供更多機會的方針政策,讓民營企業家放開膽子、甩開膀子、邁開步子,乘勢而上,久久為功、形成合力,為我國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作出新的貢獻。
(作者系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原總經濟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