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跑道、智能騎行、充電座椅……為了給游客提供更好的服務和體驗,如今,越來越多的公園安裝智能設施。但生活中,不少智能設施維護存在管理不到位的現象。
比如,有的公園設置集電地板,游人踩上去即可觸發霧森系統,邊走邊給植物澆灌;有的配備了心率柱,游客只需雙手握住感應片,顯示屏就能報出心率并給出相應運動建議。可由于長期缺少維護,部分設備已幾近荒廢。尤其很多口袋公園本就空間有限,設備占了地方卻無法使用,客觀上造成浪費。
擁抱智能化浪潮,公園解鎖“AI新體驗”的嘗試值得肯定。但也要看到,智能設施維護不到位,暴露出公園在管理方面存在短板。事實上,很多智能設備的技術本身還不夠成熟,一些公園只顧嘗鮮,沒算明白日常運營維護的賬,結果后續維護管理成了麻煩。拆除設備意味著前期投入“打水漂”,還需要重新規劃拆除留下來的空間。不拆則有礙觀瞻,維護又力不從心。
建設智慧城市是大勢所趨,公園雖只是一方小天地,同樣承載著人們對于城市更宜居、更智慧的向往。打造智慧公園,關鍵還是要因地制宜。如何在成本可控、運維可持續的情況下更新設施,如何使新建設施的外觀、風格與原有人文自然景觀相協調,方方面面都要考量到位。歸根結底,建設智慧城市得圍繞“人”這一關鍵要素做文章。以人為本,重視實用,智能設施才能用得好、用得久。
從柴米油鹽到決策運行,“城市大腦”不斷擴容,能感知、會思考、有溫度的智慧之城正逐漸變成現實。讓各項建設向實向細推進,城市之“智”將點亮更加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