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推動安全宣傳進企業、進農村、進社區、進學校、進家庭,加強公益宣傳,普及安全知識,培育安全文化”。公眾應急知識和自救互救能力,是全社會整體安全水平、安全能力的重要基礎,是衡量現代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之一。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把“強化基層應急基礎和力量,提高防災減災救災能力”作為完善公共安全治理機制的重要內容。我們要針對當前公眾安全意識、自救互救能力普遍較弱的短板,大力加強公眾應急教育,增強全民安全意識、提升公眾安全素質、凝聚社會安全共識,推動形成人人講安全、個個會應急的良好局面,不斷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
廣泛開展公益宣傳,增強全民安全意識
不斷強化新聞媒體安全應急公益宣傳。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新聞輿論工作要“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突發事件應對法明確規定,新聞媒體應當開展突發事件應對法律法規、預防與應急、自救與互救知識等的公益宣傳。充分發揮各級各類新聞媒體應急公益宣傳的主陣地、主渠道、主力軍作用,結合全國防災減災日、安全生產月、消防宣傳月等重要時間節點,廣泛開展系列安全應急宣教活動。突出公眾實踐和參與,通過防災避險應急演練、安全宣傳咨詢日、公眾開放日、主題公開課、微課堂、公益講座等線上線下活動,以標語、宣傳畫、掛圖、動漫、微視頻、公益廣告等方式,開展地震避險、消防逃生等小型化、經常化的應急演練和災害事故應對技能普及。通過電視、廣播、網絡、社交媒體等平臺,定期發布安全知識和應急技能,覆蓋更廣泛的受眾。主流新聞媒體要在重要版面和重要播出時段大力加強應急公益宣傳,確保有計劃、有聲勢、有影響。充分發揮媒體渠道作用,強化應急報道輿論監督和輿情引導,按照及時、準確、公開、透明的原則,主動發布權威信息,回應社會關切。
積極開展安全應急宣傳教育“五進”活動。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堅持社會共治,完善公民安全教育體系”。依托鄉鎮街道基層組織,常態化開展應急科普進企業、進農村、進社區、進學校、進家庭活動,切實開展安全應急知識技能講座、應急演練等活動,不斷擴大應急公益宣傳的覆蓋面和社會影響力,增強公眾參與度和實踐力,增強全社會防災減災意識、風險防范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加強有關經營者、勞動者安全培訓,提高各行業各領域從業人員安全意識和能力;營造“人人關心安全、人人重視安全、人人參與安全”的社會氛圍,真正筑牢公共安全人民防線。
打造多元化的安全應急宣傳教育載體平臺。綜合運用文字、圖片、海報、微視頻、動漫宣傳畫、橫幅標語、滾動字幕等形式,健全適應分眾化、差異化要求的安全應急公益宣傳方式。形成全媒體覆蓋的良好態勢,特別是順應“互聯網+”時代發展趨勢,推動更多新型媒體加入應急公益宣傳大家庭。以群眾喜聞樂見的手段加強應急公益宣傳,用多樣化載體推動公益宣傳。既要用好各級各類新聞媒體平臺,又要充分利用機場、車站、碼頭、廣場、公園、快遞、外賣等公共載體,以及交通工具、電子顯示屏、樓宇戶外廣告牌、電子閱報欄等社會媒介,通過不斷豐富安全應急的形式,切實讓安全應急教育聽得到、看得見、記得住。
大力普及安全應急知識和技能,切實提升公眾自救互救能力
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宣傳普及安全應急知識。《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等,對加強安全應急知識宣傳普及作出了明確規定。《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2021—2035年)》提出,建立健全應急科普協調聯動機制,顯著提升基層科普工作能力,基本建成平戰結合應急科普體系。《“十四五”國家科學技術普及發展規劃》提出,建立健全國家應急科普協調聯動機制,完善各級政府應急管理預案中的應急科普措施,推動將應急科普工作納入政府應急管理考核范疇。《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推進防災減災救災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提出,加強科普宣傳教育基地建設,推進防災減災知識和技能進學校、進機關、進企事業單位、進社區、進農村、進家庭。要按照上述規定要求,依法宣傳普及安全應急知識,真正把安全應急宣教作為一項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民心工程來落實。
重點普及群眾最關心、最急需的安全應急知識。要多形態、多層次、多角度宣傳普及人民群眾關心關注的交通、地震、洪澇、暴雨、防溺水、雷電、燃氣、家用電器、電動自行車、高層建筑逃生、漁業捕撈、農機、用氣、用電、火災逃生等安全應急常識和技能。大力推廣心肺復蘇(CPR)、止血包扎等基礎急救技能,提升公眾的安全應急互救能力。要加強重點人群安全應急知識宣教和技能培訓,針對老年人、兒童、殘疾人等特殊群體如何正確使用110、119、120等常用求救電話,開展有針對性的安全教育和應急培訓。有序開展危化品、礦山、燃氣、建筑、交通運輸等高危行業從業人員安全培訓,切實提升其安全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要注意提升宣傳推廣效果,打通“最后一公里”,讓群眾能夠真正聽得見、看得到、記得住,讓安全應急宣教真正到達社區鄉村的房前屋后、田間地頭。
分類分層創新開展安全應急知識宣教和技能訓練。消防救援機構要根據目標受眾人群的類型,加強消防安全政策解讀和知識宣傳。教育部門要將中小學應急科普等公共安全教育融入學校教學和活動,加強中小學學生防災減災和安全知識教育。應急管理部門要以清單形式指導家庭做好簡單的應急物資儲備。相關部門應圍繞洪澇災害易發區、地質災害多發區、地震易發區、森林防火重點區、老舊小區及“廠中廠”“園中園”“九小場所”等重點區域,有針對性地開展災害預防和應急避險知識宣傳。其他有關部門應針對高危行業企業、勞動密集型企業、大型商貿綜合體、建筑工地以及旅游景區、學校(幼兒園)、醫院、養老院、大型體育娛樂場所等人員密集場所,組織開展全員參與的應急逃生演練。鄉街(社區中心)要編制印發社區、家庭應急科普手冊,組織開展樓層共建活動,引導家庭鄰里互幫互促,查找并消除安全隱患。村(社區)一級要普及災害應對、森林防滅火、兒童防溺水和漁業捕撈、農機、用氣、用電、火災等方面的安全知識。鼓勵有條件的鄉街(社區中心)單位、部門面向家庭免費發放應急包。
綜合運用多種渠道傳播安全應急知識。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加強國家科普能力建設,深入實施全民科學素質提升行動,線上線下多渠道傳播科學知識、展示科技成就,樹立熱愛科學、崇尚科學的社會風尚。線上積極開發適應“微時代”特點的分眾化、差異化網絡產品,通過開展國家應急廣播、應急直播間、專家云問診、安全快閃等,擴大宣傳覆蓋面,使互聯網這個最大變量變成安全科普的最大增量。線下通過開展應急科普體驗展、安全宣傳、騎行隱患排查、推理性團體游戲等群眾喜聞樂見、易于參與的活動,以及建設應急體驗場館、安全體驗場館、創意園等科普基地,引導公眾多渠道學習安全知識,提升應急技能。線上線下融合可以突破時間、空間限制,有效擴大科普覆蓋人群,對增強公眾安全意識、提高自救互救能力、最大程度預防和降低災害事故造成的損失具有重要作用。
不斷豐富宣教平臺載體,持續提升公眾應急教育質量和效果
全方位、全類型用好安全應急宣教平臺。切實依托安全應急宣教基地、安全教育體驗館、消防體驗館、安全警示教育基地、安全文化長廊、安全主題公園等,定期開展科普宣教展覽、應急科普作品比賽、安全知識講座以及體驗式應急場景模擬等活動,提高安全應急宣教效果。依托鄉鎮街道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黨群服務中心、社區服務中心等場所設置安全應急知識宣傳點,普及消防、用電、電梯、電動自行車、防震、防洪等居家應急避險常識和技能。持續推動國家應急廣播體系建設,利用村村通、大喇叭等形式,播發安全提示和安全避險常識。協調通信運營商在重要時間節點發送安全公益短信,讓安全應急宣傳直達公眾。依托社區消防救援站、圖書館、避災安置場所等設立安全應急宣教專區,推動青少年宮、婦女兒童活動中心、文化場所、科技場館、博物館等增加應急科普教育內容,打造群眾身邊應急科普園地。
努力打造多元化的安全應急宣傳載體。集思廣益、多方協作,大力提升安全應急宣教作品質量,讓安全應急宣教能夠真正打動人心、浸潤心靈。發揮社會力量專業性強、更接地氣的優勢,以出精品、謀創新為目標,引導、鼓勵更多社會力量參與安全應急宣教,形成一批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相結合的精品力作。發揮經營主體的作用,協調有關通信信息平臺,集中推送安全應急公益信息。發揮好先進模范人物的示范作用,用好名人效應,邀請先進典型和知名人士錄制系列應急公益微視頻,加強應急管理題材文藝作品創作,生動講好安全應急管理故事,在全社會營造關注安全、關愛生命的濃厚氛圍。
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手段開展安全應急宣教。隨著數字技術、人工智能的深度演進,將公眾應急教育嵌入當前的數字治理體系已經成為應急管理活動的必然要求。利用科技手段特別是信息技術手段廣泛開展“線上+線下”、多平臺聯動的安全應急宣傳活動。充分運用公眾號、短視頻等,以網絡影響牽引安全應急宣傳教育效能。抓住人工智能飛速發展的大好時機,開拓群眾喜聞樂見的數字化安全應急教育平臺。通過情景體驗教育方式,不斷創新和豐富公眾應急教育形式,運用現場教學、模擬課程等形式,切實組織開展公眾應急管理培訓,強化實戰教學和現場演練,提升公眾安全意識、應急知識和避險能力。大力開發安全應急類APP,提供災害預警、應急指南、求救功能等,方便公眾獲取信息和求助。利用VR技術模擬災害、事故災難等場景,進一步加強沉浸式體驗式宣傳教育,增強公眾應急反應能力,以更加鮮活、真實的宣傳教育方式塑造安全應急文化。
〔作者系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應急管理研究院院長、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