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按照濟南市委組織部安排,筆者有幸參加濟南市“海右菁英培訓工程”綠色科技與戰略性新興產業專業培訓班,2月25日,培訓班組織學員赴安吉余村考察學習,近距離感受“千萬工程”在浙江的生動實踐。我們先后參觀學習了余村印象、礦坑遺址等風貌場景,創意農田、春林民宿、農創共富中心等產業場景,文化禮堂、余村電影院等文化場景,未來余村展廳、兩山文化展示中心等智慧場景,讓我更加深刻感受到“兩山”理論的實踐偉力,對鄉村生態文明與產業振興協同推進有了更直觀的認識,更讓我深刻領略到了其獨特的鄉村發展模式與魅力,內心滿是觸動與感悟。
著眼可持續規劃產業布局
一個地方資源稟賦是多方面的,必須著眼可持續來規劃布局重點發展的主導產業,要摒棄“竭澤而漁”的發展模式,以生態保護為前提,探索可持續的綠色發展路徑。余村當初基于區域資源稟賦而選擇開采石灰巖礦、建設水泥廠,短期內提高了村民收入但也付出了較高代價,陷入發展困局。直到2005年8月15日,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來到余村,首次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論斷,為舉棋不定的小村莊“一錘定音”。觀念一變天地寬。此后,余村一下子打開了發展思路,地處天目山北麓,三面環山,一條小溪從村中流過,綠水青山的生態資源優厚,為什么不著力發展生態產業?從2005年起,余村持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關停礦山和水泥廠,修復生態,實現了從“賣石頭”到“賣風景”的產業蛻變,成功走出一條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的發展轉型路徑,以生態理念重塑傳統產業,將生態資源轉化為經濟價值,把綠水青山不斷轉化成金山銀山。
因地制宜推動產業多元融合發展
產業發展要結合資源稟賦,立足生態優勢,“宜工則工、宜農則農、宜游則游”,統籌產業鏈上下游來布局產業體系,實現多元融合發展。余村十分注重產業培育,堅持建設和經營并重的理念,因地制宜發展生態高效農業、農產品深加工和休閑鄉村旅游等農村新業態,一二三產業呈現加速融合發展的好態勢。依托優越的竹林、溪流、茶園等自然資源和“兩山”理念的品牌效應,大力發展生態旅游產業,讓村民在家門口實現就業的同時,吸引了大量社會資本和青年勞動力回鄉創業,將“空心村”變成了“眾創空間”,使農村更有活力。立足良好的生態資源稟賦,不斷優化農業主導產業培育,形成了竹筍、白茶、蔬菜、畜牧、水產、桑蠶等六大特色優勢產業,特別是安吉白茶通過標準化種植和品牌化運營,已實現年產量1860噸、產值24.74億元,成為安吉對外形象的一張金名片。余村通過鄉村產業振興,豐富了農民的收入結構,讓經營性收入成為農民收入主體,有效縮小了收入差距,走出了一條生態富裕的綠色共富之路。
持續推動產業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
適應產業快速發展和轉型升級的要求,要持續強化標準、質量、品牌、知識產權等要素支撐,不斷為發展注入活力,提高發展的質量,實現高質量發展。安吉在踐行“兩山”理論的過程中,將標準化作為工作推進的重要載體,把多年來農村工作“粗放型”“號召性”的工作方式轉為可抓可管可考核、定性定量定目標的工作模式,為規范白茶產業發展而制定了《安吉白茶》《安吉白茶生態茶園建設標準》等國家標準,通過實施規范化茶園管理、品質化生產加工、一體化品牌推廣和多元化市場營銷,實現安吉白茶產業健康發展;為提高竹制品產業技術含量和附加值,搶占全球市場話語權,參與制定國際竹藤標準(ISO);為約束規范產業發展,避免過度開發行為,確保經濟發展不破壞生態環境,制定了美麗鄉村建設標準體系,并上升成《美麗鄉村建設規范》《美麗鄉村庭院建設指南》等國家標準,為全國鄉村發展提供了可復制、可借鑒的寶貴經驗。同時,余村以數字化改革為抓手,積極探索“未來鄉村”建設,運用物聯網技術監測生態環境,構建“生態大腦”平臺,推廣光伏發電、垃圾分類,打造“零碳村莊”,在守住青山綠水中繪就共同富裕新圖景。
余村的蝶變是“兩山”理論的生動實踐,更是鄉村全面振興的優秀典型。此次安吉余村之行,不僅是一次鄉村產業振興的實踐學習,更是對“兩山”理論思想的深刻領悟,我們將繼續積極拓寬“兩山”轉化路徑,深入探索產業發展的新內涵,努力為“強新優富美高”的現代化強省會建設貢獻新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