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現代化,民生為大。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多辦順民意、惠民生、暖民心的實事,扎實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在2025年新年賀詞中再次強調,“家事國事天下事,讓人民過上幸福生活是頭等大事”。
民生連著內需、連著發展、連著活力。民生持續改善,既有助于擴內需、促消費、穩投資,催生新的經濟增長點;又能有效解決群眾后顧之憂,調動參與社會生產的積極性,激發高質量發展的內生動力,實現發展和民生有效對接、良性循環、相得益彰。黨員干部要積極傾聽民聲,著力解決關系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更好回應人民各方面訴求和多層次需要。
聽民聲、惠民生,是習近平總書記教給我們的重要方法。早在他擔任河北正定縣委書記期間,就在大街上擺開方桌,和老百姓坐在一起,當場詢問意見、解答問題。黨的十八大以來,鄉村場院中、村寨涼亭里、民居屋檐下,都留下了習近平總書記與當地群眾親密圍坐、問計問需的身影。這也讓我們更加深刻體悟到,只有真正深入基層一線傾聽民聲,與人民群眾面對面、心貼心交流,才能把民生工作落實到老百姓的心坎里。隨著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民生需求也步入了新階段、發生了新變化,但不變的是共產黨人的初心使命。如何把“民聲”所盼變為“民生”實績,映照著初心使命、考驗著責任擔當。特別是對于市級層面來說,既承接著國家和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又肩負著做好市域和所轄縣區工作的重要職責,一切工作的根本目的,就是讓城鄉更美麗、讓群眾生活更美好。實踐中,就是要把人民至上的價值理念、“時時放心不下”的責任擔當落實到為民造福的具體行動上,既擘畫好發展“大棋局”,又常念民生“冷暖事”,校準政績觀、大局觀、人民觀、公仆觀“四種觀念”,加快把人民群眾的美好愿景變為現實圖景。
把民聲作為第一導向、民生作為第一政績,讓群眾滿意成為檢驗工作成效的核心標尺。“得一官不榮,失一官不辱,勿道一官無用,地方全靠一官;穿百姓之衣,吃百姓之飯,莫以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我們每一名干部的努力,都關乎萬家燈火、連著萬千百姓、影響發展大局,滿足人民群眾最基礎、最普遍的需求,是我們做好民生工作最基礎的著力點。這要求我們始終把民生作為第一政績,在想問題、作決策、辦事情時,都要站在群眾的立場上,到基層一線多坐坐“熱炕頭”、多嘮嘮“家常嗑”、多問問“怎么辦”,從群眾所感所思中考量什么是好事實事,從群眾反映強烈的急難愁盼問題中找準突破口和改進方向。堅決糾治工作重“形”不重“效”、重“痕”不重“績”的錯誤傾向,少做一些錦上添花的虛功,多做一些雪中送炭的工作,用實際行動詮釋共產黨人的為民初心。
以民聲為出發點、以民生為落腳點,站在全局角度統籌推進各項民生任務落實。為民辦實事是一項系統工程,“東一榔頭西一棒槌”不行,“各吹各的號,各唱各的調”更不行。必須堅持圍繞民聲惠民生,找準自身職能定位和工作發力點,統籌謀劃開展各項惠民舉措,多打大算盤、算大賬,才能切實把好事辦好、實事辦實、難事辦妥。當前正值“十五五”規劃啟動編制工作的關鍵節點,我們更要把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貫穿始終,主動到田間地頭、街道社區、企業車間等困難大、問題雜、矛盾多的地方,全方位、多角度收集群眾的意見建議,變“我覺得”為“群眾覺得”,在本地區本領域重要工作、重大決策、重點項目謀劃布局中,始終與民生之需相呼應、相協調、相統一,真正把群眾的“需求清單”、民生的“問題清單”變成黨員干部的“履職清單”。
毫不猶豫回應民聲、毫不動搖普惠民生,集中全部力量破解群眾急難愁盼。當前,外部環境巨大變化使經濟發展不確定性風險增加,但從“國家賬本”可以看出,絕大部分支出依舊用于民生,2024年中央財政安排就業補助資金預算667億元,安排教育領域共同財政事權轉移支付4085億元,安排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補助資金765億元。對待民生工作,堅決做到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千方百計為老百姓謀福祉。特別是財政不發達地區,更要走到群眾中去傾聽他們的聲音、感受他們的疾苦,集中有限資源力量辦好老百姓最關心的就業、養老、教育、醫療等民生實事,讓老百姓得到實惠、看到變化,持續為民生“加碼”、為生活“提質”、為幸福“升溫”。
遵循民聲信號、投身民生發展,身體力行為老百姓辦好事、辦實事。“黨員兩腿土,群眾不添堵;干部兩腳泥,群眾心歡喜”。緊跟民聲抓民生,就是要“坐”到群眾板凳上、“想”到群眾心坎里、“干”到群眾家門口,以辦實事、解難題的實際成效贏得群眾的信任和支持。簡單來講,就是老百姓希望我們干什么、我們就干什么,老百姓不希望我們干什么、我們就不干什么,懷著感情、帶著責任、撲下身子,從群眾反映的共性需求和普遍問題、長期存在而尚未解決的問題入手,實實在在地干一件事成一件事,做到承諾必踐諾、交賬必清賬,實現“民聲”與“民生”的“雙向奔赴”。
(作者系吉林省四平市委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