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推進新型城鎮化和區域協調發展,進一步優化發展空間格局,其中包括支持革命老區、民族地區加快發展。山東省臨沂市是全國著名的革命老區,也是山東人口最多、面積最大的市。經過多年不懈努力,臨沂和全國其他革命老區一道,經濟社會發展有了很大進步。全國人大代表,山東省臨沂市委副書記、市長張寶亮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我們牢記習近平總書記‘讓老區人民過上好日子’的殷切囑托,錨定‘走在前、進位次、提水平’,大力弘揚沂蒙精神,深入實施現代化強市‘八大戰略’,老區振興發展不斷邁出新步伐。2024年,地區生產總值達到6556億元、一般公共預算收入468億元,穩居山東第一方陣、全國革命老區20個重點城市‘雙第一’。”
但在張寶亮看來,對標中央期望、對比先進地市,臨沂發展仍有一定差距,體現在總量大但人均占有少、發展快但創新力不強等,加快沂蒙老區高質量發展,更好滿足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仍有很長一段路要走。張寶亮說:“希望中央在基本公共服務、‘兩重’‘兩新’政策等方面多向革命老區傾斜,幫助補齊教育人才、基礎設施等短板,推動革命老區發展得越來越好。”
臨沂是山東“南大門”,是對接長三角地區的戰略“橋頭堡”。張寶亮介紹,目前臨沂已成為長三角重要的人力資源輸出地、優質農產品供應地。今年,山東省《政府工作報告》和《深入落實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深度對接京津冀和長三角行動方案(2025-2027年)》中,均提出推動臨沂承接長三角產業資源轉移。張寶亮說:“我們將搶抓機遇,積極融入長三角一體化,促進科創、人才等領域合作交流,加快打造長三角產業轉移大后方、技術資本承接地。”
科技是加快發展的強有力引擎。近年來,臨沂堅持“圍繞產業抓科技、壯大產業強科技”,實施發展“翅膀工程”,建成國家級平臺97個、省級平臺592個,培育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超3000家,形成了一批可復制、可借鑒的經驗做法。張寶亮表示:“我們計劃建設沂蒙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區,爭取落地一批國家級共性技術研發和成果轉化創新平臺,促進產業鏈、人才鏈、資金鏈、創新鏈‘四鏈融合’,加快蹚出革命老區創新發展的新路子。”
綠水青山是沂蒙老區的底色。近年來,臨沂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持續優化沂蒙山區域生態,環境質量有了很大提升。張寶亮表示:“臨沂是生態環境大市、礦產資源大市,生態環境保護點多面廣,特別是歷史遺留礦山修復任務較重。我們將大力實施生態修復行動,進一步提升沂蒙山區域生態系統質量,努力打造山東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