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強 全國人大代表、成都理工大學校長、九三學社四川省委副主委
“新的聚集區建設應盡可能避開地震高風險區,尤其應避免在活動斷裂帶內規劃建設重要工程和村落。”3月5日,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在北京開幕。全國人大代表、成都理工大學校長、九三學社四川省委副主委許強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今年全國兩會,他帶來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地震高風險地區房屋抗震改造的建議》。
“這個問題其實前幾年我就有在提。”作為我國著名的地質災害防治專家,許強主要從事地震以及地質災害防治相關研究,“從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我們一直持續在分析研究地震災害對人員傷亡的主要原因。”
許強告訴記者,通過對2010年玉樹地震、2014年魯甸地震、2022年瀘定地震和今年年初的西藏定日地震的綜合分析發現,震級不算高的地震卻造成不少人員傷亡的主要原因是土坯房的倒塌。
“民居房屋在選址過程中更傾向靠近耕地、牧場或資源便利的區域,而忽視了地質條件蘊含的潛在風險。”許強注意到,土坯房、磚木結構、本地混合結構是地震高風險區民眾居住房屋最常見的房屋形式,普遍存在墻體脆碎,粘結強度弱、縱橫墻連接不牢,整體性較差等問題,使房屋在地震中極易產生局部甚至整體倒塌。同時,部分房屋墻中無構造柱、墻頂無圈梁、節點無鋼筋等關鍵抗震構造,以致房屋無法有效耗散地震能量,使房屋在震波作用下極易產生結構性損壞甚至全面倒塌。
不僅如此,許強還注意到,地震高風險區經濟發展相對滯后,部分民眾缺乏對房屋質量安全意識的認知,認為抗震加固費用過高,削弱了主動避險搬遷和加固房屋的意愿。
如何保障地震高風險地區民眾住房安全?許強建議,首先要科學評估住建環境風險,開展中等至大比例尺的活動構造調查填圖以及地震危險性區劃工作,確定地震重點監視防御區和地震重點危險區。
在此基礎上,精準把握低韌性、高風險的土坯房、木結構及本地混合結構等類型建筑特點做到分類改造實施。同時在縣級層面上要把握對村莊、集鎮等居住點的規劃選址管理,嚴格遵循“四避讓”原則(合理避讓地震斷裂帶、避讓地震災害隱患點、避讓泄洪行洪通道、避讓生態紅線和環境敏感區域),結合“山、水、地”等自然條件,適度聚集、合理布局,引導散居農戶向新村聚居點集中,推動災害防治與土地規劃協同發展。
搬遷資金怎么解決?許強建議,當地政府主動作為,加大地震高風險地區幫扶力度,多部門協調、多渠道籌集資金,幫助老百姓減輕因房屋抗震改造帶來的經濟壓力,從根本上改善地震高風險地區民眾的住房條件,讓“憂居”變“優居”。
他還強調要嚴格執行農房改建標準,嚴禁無圖施工或不按圖施工,強調地基基礎埋深、砌筑砂漿強度,落實圈梁、構造柱、拉結筋等構造措施。“改建后的房屋必須達到主要部件合格、結構安全和基本功能齊全,達到相應的抗震設防標準,確保小震不壞、中震可修、大震不倒。”許強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