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對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出戰略部署,充分彰顯了我們黨將改革進行到底的強大決心和堅強意志。推進改革事業需提高科學思維能力,尤其需要提高辯證思維、歷史思維、系統思維、創新思維能力,不斷增強改革的科學性、主動性、系統性和創造性,從而推動改革向縱深發展。
提高辯證思維能力,增強分析力
辯證思維能力是指人們運用唯物辯證法觀察思考和分析解決問題的素養和本領。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的事業越是向縱深發展,就越要不斷增強辯證思維能力”。提高辯證思維能力,首先要堅持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須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基本國情,牢牢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的實際,廣泛開展調查研究,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使改革的政策、方案和舉措更加符合現實情況、反映客觀規律、解決實際問題。其次,要堅持“兩點論”,一分為二看問題。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既看到我國改革發展面臨的優勢和機遇,也看到面臨的困難和挑戰,對改革面臨的各方面情況形成完整準確的認識。再次,要堅持聯系地而不是孤立地、發展地而不是靜止地看待改革。統籌考慮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系統謀劃,以釘釘子精神推進改革,做到改革不停頓、開放不止步。最后,持矛盾分析法。推進改革既要承認矛盾的普遍存在,直面矛盾而不能否認和回避矛盾,又要把握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通過分析把握矛盾的特點和運動規律,找出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
提高歷史思維能力,增強洞察力
歷史思維能力就是善于運用歷史眼光認識發展規律、把握前進方向、指導現實工作的能力。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提高歷史思維能力,首先要加強對歷史的學習。我們要加強對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中華民族發展史的學習,深刻總結歷史經驗、把握歷史規律、認清歷史趨勢,不斷提高改革的認知能力、精神境界和實踐水平。其次,要全面掌握和靈活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論。一方面熟練掌握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從我國基本國情和發展要求推進改革,增強改革的針對性和時效性;另一方面踐行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的觀點,緊緊依靠人民推進改革,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最后,不斷同歷史虛無主義作斗爭。正確認識改革開放前后兩個歷史時期的相互關系。無論是改革開放前社會主義探索中出現的失誤和曲折,還是改革開放過程中出現的各種矛盾和問題,都不能脫離具體的歷史環境和條件機械理解、抽象對待,更不能求全責備、以偏概全。只有堅持正確的歷史觀,分清主流和支流,堅持真理,修正錯誤,發揚經驗,吸取教訓,才能把改革事業不斷推向前進。
提高系統思維能力,增強整合力
系統思維就是運用系統觀念進行分析、判斷、推理的思維方式,相應的能力則表現為善于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整體性推進的能力。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國改革已經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進一步深化改革,必須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提高系統思維能力,首先要放眼長遠,加強前瞻性思考。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把歷史、現實、未來貫通起來,在對歷史和現實正確認識的基礎上,科學預見、正確把握社會發展的本質規律和未來趨勢。其次,樹立全局意識和大局觀念。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堅持統籌“兩個大局”“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立足國內,放眼世界,統籌推進改革開放事業。最后,注重改革的協同性和配套性。要求我們在設計改革方案時,充分考慮各方面的相互影響和制約,加強統籌協調,形成改革合力,確保各項改革措施相互銜接、相互促進,以達到整體推進的效果。
提高創新思維能力,增強創造力
創新思維能力就是破除迷信、超越陳規、知難而進、開拓創新的能力。習近平總書記站在國家和民族長遠發展的高度強調創新的重要性,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也是中華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稟賦。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惟創新者進,惟創新者強,惟創新者勝”。提高創新思維能力,首先要堅定創新自信。創新精神是中華民族最鮮明的民族稟賦。堅定創新自信,就要堅定敢為天下先的志向,在獨創獨有上下功夫。其次,要有強烈的問題意識。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問題是創新的起點,也是創新的動力源”。因此,要創新就需保持開放的心態和敏銳的洞察力,不斷提高以小見大、見微知著的能力。最后,要強化創新思維訓練。一方面要注重橫向思維、逆向思維、求異思維、聯想思維、直覺思維、靈感思維等非邏輯思維方法的訓練;另一方面還必須加強歸納與演繹、分析與綜合等辯證邏輯思維方法的訓練,不斷提高創新思維能力。
作者:張崢,新疆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黨委書記;左明生,新疆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