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24日,清華大學國家治理研究院“國是大講壇”第九期學術講座在清華大學主樓接待廳舉行。中國人民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王軼教授作“民法典與國家治理現代化”主題講座。清華大學原黨委常務副書記、校務委員會副主任、清華大學國家治理研究院院長姜勝耀教授主持講座并致辭。
姜勝耀主持講座
姜勝耀指出,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強調,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進程中,要繼續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作為一部“系統整合了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長期實踐形成的民事法律規范,汲取了中華民族5000多年優秀法律文化,借鑒了人類法治文明建設有益成果”的基礎性法典,民法典對我國的國家治理現代化具有重要指向和保障作用,既是國家治理體系的關鍵組成部分,也是體現國家治理能力的重要載體。作為當代中國民法學研究領域最具影響力的專家學者之一,王軼教授具有淵博的專業學識和深厚的研究造詣,在民法學研究中取得了輝煌成就,是我國民法學界的杰出學者代表。特別是王軼教授作為中國法學會民法典編纂項目領導小組成員、秘書長,深度參與了我國本次民法典的起草編纂工作,是民法典編纂的親身參與者、權威研究者、重要貢獻者,其演講必將推動大家對民法典與國家治理有更加系統全面、深刻透徹的認識與理解,激勵大家為在法治軌道上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貢獻智慧和力量。
王軼教授主題演講
講座中,王軼教授緊扣“民法典與國家治理現代化”這一主題,圍繞民法的現代化是國家治理現代化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環、民法典的實施和民法之治的實現是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重要依托等兩個維度的內容進行了深入闡述。
首先,王軼教授圍繞“民法的現代化是國家治理現代化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環”進行了深刻分析。王教授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是國家治理體系的骨干工程,民法體系是法治體系的一項重要內容,也是國家治理體系骨干工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民法現代化主要指民法典編纂、民事立法的現代化。
第一方面,民法典編纂的過程堅持以習近平法治思想為指導,是習近平法治思想的一次生動實踐。編纂一部民法典首先是基于一個重大的政治決斷而進行的。民法典編纂的過程中,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得到了最為充分的體現,廣泛聽取各方意見是一項經常性的工作,方式也靈活多樣。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在民法典編纂過程中也得到了充分的體現。編纂的過程立足中國實際,面對中國問題,發揚中國智慧,提出中國方案,從民法典編排體例到原則確定再到規則設計,自始至終都堅持這一項立法準則。
第二方面,民法典編纂之所以實現民事立法現代化,與確認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樣一個當下中國人所分享的價值共識立法化,有著相當密切的關聯。這樣的價值共識對于民法典的編纂、對于回應中國社會現實生活中的眾多問題具有重要的意義和價值。
第三方面,民法典在確認了傳統民事立法上都會認可的基本原則之外,民法典第九條還確立了“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有利于節約資源、保護生態環境”的綠色原則。綠色原則在我們的民法典上得到確認,是民法現代化一個典型的特征。它表達了中國人在當下對人與自然的時代看法,不但在基本原則層面上得到了確認和體現,還在民法典的物權編、合同編、侵權責任編等都有具體法律規則予以落實和體現。
第四方面,民法典是人類從工業文明轉向信息文明第一部編纂完成的民法典,是在人類民事法律發展的歷史上具有世界性影響的法典,有自己獨特的地位,發揮自己獨特的歷史作用。
其次,王軼教授圍繞“民法典的實施和民法之治的實現是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重要依托”進行了系統闡釋。王教授指出,法治包含著豐富的、對利益關系進行協調的工具,用一個最抽象最簡化的方式去進行表達,可以歸結到力量的權力和利益的權利這兩個關鍵詞。對于力量的權力來說,通常是通過對三個問題的回答來實現對沖突的利益關系進行協調:第一個問題,力量的權力分配給誰;第二個問題,力量的權力如何行使;第三個力量的權力如何監督。除了力量的權力要回答這三個問題之外,利益的權利的工具箱里面要發揮作用,也建立在這三個問題進行回答的基礎之上:第一個問題,利益的權利分配給誰、屬于誰;第二個問題,利益的權利如何行使;第三個問題,利益的權利如何保護。通過這三個問題的回答,對沖突的利益關系發揮協調的作用。國家治理現代化歸根到底是對利益關系進行協調的現代化。通過利益關系進行協調的現代化,實現國家的富強和人民的幸福,最終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立法準則、司法準則、執法準則的平等原則,是對行使立法權、司法權、行政權主體提出的要求,它是關于力量的權力如何行使的基本原則。在民法典上得到確認的基本原則的平等原則,作為立法準則、司法準則和執法準則,它更具有憲法上的意義和地位,力量的權力在權利的邏輯中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對于力量的權力和利益的權利的邊界劃分問題、彼此之間的協調和配合問題,民法典的法律文本之中包含著對力量的權力和利益的權利進行協調和安排的規則。民法典是一部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基礎性法律,固根本就在于它把力量的權力的邏輯和利益的權利的邏輯當中,最基本的底層邏輯用法律的方式把它固定下來,穩預期在于法治才能保證類似問題類似處理、類似案件得到類似的裁斷,只有固根本、穩預期,才有可能利長遠。
圖為講座現場
講座現場氣氛濃厚熱烈、掌聲經久不息。聽眾表示,王軼教授的講座立意深遠、邏輯嚴謹、內涵豐富,既思想深刻、又活潑生動,既理論深邃、又關切現實,是對習近平法治思想在民法典編纂領域充分運用的全方位解讀,是對民法現代化在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中作用的全范圍展示;是對民法典作為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基礎性法律地位的全要素彰顯。與會者表示,要以參加本期“國是大講壇”為契機,做到“知位、守位、到位”:一要努力做到肩上有擔,在“知位”中系統把握民法典核心要義。根據自身的學習定位、研究定位,深入系統地學習好、理解好民法典,牢牢把握法治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民法典展現出國家與人民命運相連的時代意蘊;牢牢把握民法典的實施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基本要求,深刻認識民法典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中具有重要地位,是國家治理的基本法律依據,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法治保障,擔負起助推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任,使民法典的規范內容和精神實質內化于心。二要努力做到手中有招,在“守位”中強化對民法典的理論研究。堅守法學理論研究的各項要求,將圍繞民法典的學理探討融入日常的研究學習、理論探索之中,深入探討民法典作為市場經濟的基本法,全面地調整著市場經濟各類法律關系,為市場主體提供穩固的行為預期等內容,研究討論民法典在全面落實平等原則、平等保護所有權、促進充分競爭,堅持意思自治與契約自由原則,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等機理原理,使民法典的豐富內涵被不斷外化于研。三要努力做到腳上有泥,在“到位”中推動民法典的實施深入民心。始終堅持良法善治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本質要求。在法律工作的司法第一線、法務第一線等崗位中,積極參與普法宣傳,在民事司法實踐中切實保障民事主體的合法權利,依托《民法典》中設定的基本民事權利,為民事權利的保護積極創造條件,使民法典的落實落細實化于行。
本期“國是大講壇”學術講座采用“線上+線下”的方式同步進行,清華大學國家治理研究院副院長、法學院教授林來梵,清華大學法學院副院長、長聘副教授龍俊、清華大學法學院院長助理、長聘副教授汪洋,《中國法律評論》常務副主編袁方,法律出版社教育分社社長吳昉,人民日報社《國家治理》副總編輯鄭韶武等專家學者現場出席講座。來自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師范大學、中央財經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北方工業大學等高校的青年學子,以及多所律所、企業的法律實務工作人員現場聆聽講座。全國各地近四萬名聽眾通過線上方式參加講座。
據:清華大學國家治理研究院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