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體制機制。發展新質生產力是發揮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推動生產力水平加快提升的必然要求。要結合新階段新形勢新要求,從實際出發構建符合自身特點的發展模式,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體制機制,完成對“舊”生產力的替代變革,通過發展新質生產力打通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過程中遇到的堵點卡點。
促進各類先進資源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產力集聚。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體制機制要處理好科技、人才、創新的關系。首先,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推動科技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產力集聚。面向未來科技創新發展新趨勢,要牽住科技體制改革“牛鼻子”,持續在科技創新上打好改革攻堅戰,通過優化學術環境和放寬科研自主權,積極釋放創新活力,堅持數字產業化與產業數字化共同賦能,不斷夯實現代化建設的創新能力和產業基礎。其次,用好人才第一資源,推動人力資源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產力集聚。在深化科技體制改革過程中必須堅持發揮科學技術人才的“歷史主動精神”和“工匠精神”,鼓勵優秀科學家、企業家、工程技術人員聚焦前沿科技領域,開發原創性、顛覆性創新成果,更好體現知識、技術、人才的市場價值,著力攻克核心技術,提升產業基礎高端化水平,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最后,搶占全球科技創新和產業競爭制高點,推動創新驅動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產力集聚。要立足實體經濟根基,深入推動制造業改造升級和設備更新,推動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發展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將科技創新成果應用到具體產業和產業鏈上。
加快形成有利于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體制機制。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體制機制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財稅體制改革、教育體制改革。首先,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以制度建設扎實推動共同富裕。構建初次分配、再分配和三次分配相互協調配套的基礎性制度,加快形成第三次分配的體制機制。通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構建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尋找公平和效率的新平衡,打通經濟循環的堵點,促進新興產業健康發展。其次,深化財稅體制改革,在高質量發展的框架下系統謀劃。新一輪財稅體制改革應該強化對預算編制和財政政策的宏觀指導,聚焦就業、住房、醫療、養老等與人民美好生活直接相關的民生問題,把握好政府與市場的邊界和調整力度,推進稅收征管數字化轉型,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率,以問題導向完善財政轉移支付體系。進一步改革和完善稅收制度,以財稅全結構制度創新助力新質生產力發展。最后,深化教育體制改革,激活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勞動力要素。人才作為一種稀缺性資源,是推動科技發展、社會進步的核心力量,是富國之本、興邦大計。深化教育體制改革就是要用好人才第一資源,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增強發展動力。要進一步加大教育投入和補貼力度,加強高新科技人才培養,提高重點學科的教育質量,培養適應新質生產力發展需求的創新型人才。
牢牢把握好科技自立自強與高水平對外開放的關系。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體制機制要處理好“內”與“外”的協同發展關系。首先,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把國家和民族發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點上,加快實現科技自立自強。立足我國完整產業體系和突出的產能優勢,以國內大循環吸引全球資源要素,引導區域產業鏈構建延展。其次,堅持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加強國際科技合作與交流,主動布局和積極利用國際創新資源,引進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在全球范圍內積極引進先進技術、優質資源、創新人才,促進新質生產力高質量發展與高水平對外開放協同發展。最后,牢牢把握好科技自立自強與高水平對外開放的辯證統一關系。在戰略實施上,要堅定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加快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在體制創新上,堅持以開放促改革,堅持內外統籌、破立結合,形成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堅持在法治基礎上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營造良好國際環境。
(作者單位:重慶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市委黨校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