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漢堡港盧重光繪
【機遇東方來】
日前,德國漢堡港官網發布的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以約220萬標準箱的運輸量再次成為港口最大的貿易伙伴。作為歐洲第三大通用港口,也是全球最大的海鐵聯運港之一,漢堡港正是通過與中國的合作,得以在歐洲航運業面臨艱難的地緣政治和經濟形勢影響時,仍保持貨物吞吐量穩定,為德國的經濟復蘇作出貢獻。
漢堡地處易北河及其支流阿爾斯特河與比勒河的匯合處,是一座長河與大海相結合的美麗城市。多年來,中國一直是漢堡港最重要的貿易伙伴。漢堡港通過15條航線與中國主要港口相連,在其處理的集裝箱中,約有三分之一來自或將運往中國。漢堡港還是中歐班列的重要站點。近年來,貨運班列開行數量穩步上升,漢堡港的海陸聯運優勢被不斷激發,使港口在中歐和東歐的物流運輸中發揮著核心樞紐作用,成為中國對歐洲貨物進出口的重要節點。
從漢堡港的活力,可以窺見中德經貿合作的積極態勢。
根據德國聯邦統計局公布的最新數據,2023年,中國連續第八年成為德國最重要的貿易伙伴,德國對華直接投資也創下歷史新高,同比增長逾4%。僅在2021年至2023年這三年中,德國企業在中國的投資額就相當于此前六年的投資總額。中國德國商會的報告也顯示,德國企業對華合作信心依然堅定,90%以上在華德企表示將繼續深耕中國市場。
在美歐貿易保護主義與所謂對華“去風險”論調抬頭的當下,德國企業深知中國市場為其帶來的機遇,普遍看好在華長期發展的前景并為此發出堅定的聲音。早在2022年,德國巴斯夫集團首席執行官薄睦樂、西門子公司總裁博樂仁等8位知名德企高管就聯合撰寫題為《退出中國將令我們失去機會》的文章,稱繼續利用中國的活力來促進歐洲發展、增強歐洲實力符合德國根本利益。2023年初,德國經濟亞太委員會也發布報告明確指出,中國長期以來是全球重要的創新基地,通過與中國的經貿合作,德國確保了自身的全球競爭力。兩國間的貿易投資還確保了德國的就業崗位和價值創造。
深耕中國超大規模市場,是眾多德國企業的共同心聲。近日,中國駐德國大使吳懇走訪德國企業時,保時捷集團高管重申,中國市場占其全球份額的三分之一,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市場。奔馳集團負責人以其56號工廠生產的高端車型半數銷往中國為例,強調未來將堅定開拓中國市場,繼續同中方合作伙伴深化產業和研發合作,加速轉型升級,實現共同發展。
如果說漢堡港的發展是中德經貿合作的一個縮影,那么中德合作也可謂中歐合作的縮影。2023年,中歐雙邊貿易額達5.5萬億元,以鋰電池、新能源車、光伏組件等為代表的“新三樣”產品貿易快速增長。中歐班列開行1.7萬列,聯結歐洲25個國家219個城市。許多歐洲企業在華增資擴股,并積極通過參加中方舉辦的進博會、消博會、服貿會等重要展會吸引中國消費者。
對于中歐貿易呈現出的新趨勢,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所歐洲經濟研究室主任、研究員孫彥紅認為,當前歐盟大力推動綠色轉型,在歐洲自身產能相對有限的背景下,從中國進口“新三樣”產品能夠有效助力其實現這一目標,同時也有助于中國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是互利共贏之舉。受地緣政治因素影響,歐洲內部出現了把經貿問題泛政治化和泛安全化的情況,但歐盟的綠色轉型是不可逆轉的大趨勢,歐盟內部盡管存在矛盾心態,但中國的“新三樣”產品仍然能夠繼續成為中歐貿易新的增長極。
未來中歐經貿往來前景如何?孫彥紅指出,當前受高物價、高利率以及外部需求疲弱等因素影響,歐洲經濟仍處于低迷狀態,歐盟和歐元區2023年GDP僅增長了0.5%,2024年的預期增長率也均不足1%。而相比之下2023年中國GDP增長5.2%,2024年GDP增長目標為5%左右,在世界主要經濟體中名列前茅。2023年的經濟數據已經顯示中國從歐洲的進口出現增長,中國仍然有超大規模的市場優勢。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帶來的消費能力升級將對歐洲的技術、產品、服務形成更大的市場需求,為歐洲企業帶來更多機遇。此外,中國仍然是歐洲跨國企業重要的生產基地,中歐進一步深化經貿合作將為歐洲的經濟復蘇提供重要的外部支撐。
與此同時,中國加快“外資24條”的落地見效、給予歐洲多國免簽待遇、為外籍在華人士提供支付便利,不斷便利中歐雙方的人員和經貿往來,相信未來中歐經貿合作的空間仍將進一步拓展。
天容海色本澄清。中歐經濟相互聯結、彼此需要的程度從未如此緊密。漢堡港營銷協會亞洲市場開拓主管顧英格表示:“幾十年來,中國一直在為經濟全球化作出貢獻,是包括德國在內許多國家的重要貿易伙伴。漢堡港很高興能參與其中,并在這條發展道路上與之同行。”
(本報記者 楊逸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