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鎮江句容市天王鎮戴莊村的金色稻田朱明攝/光明圖片
趙亞夫(右)在江蘇鎮江句容市白兔鎮徐村草莓基地指導農戶種植高架草莓。資料圖片
果農在江蘇鎮江丹徒區的葡萄大棚采摘葡萄。陳阿偉攝/光明圖片
2014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蘇調研時,深入到鎮江市丹徒區世業鎮先鋒村農業園調查了解現代農業發展情況。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現代高效農業是農民致富的好路子。要沿著這個路子走下去,讓農業經營有效益,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要更加重視促進農民增收,讓廣大農民都過上幸福美滿的好日子,一個都不能少,一戶都不能落。
夏日凌晨4點半,天還黑著,住在江蘇省鎮江市丹徒區世業鎮先鋒村四季春高效農業園里的聶永平就起床了。簡單收拾后,他騎著電瓶車,到園區門口,打開大門,迎接農戶與游客的到來。
“現在是葡萄成熟上市的季節,今天又是周末,有好多游客打了預約電話,我這不趕緊做好準備工作。”聶永平說,“這幾年發展現代高效農業,到園區來的游客越來越多,高峰時一天幾百人。”
2014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蘇調研時,深入到鎮江市丹徒區世業鎮先鋒村農業園調查了解現代農業發展情況。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現代高效農業是農民致富的好路子。要沿著這個路子走下去,讓農業經營有效益,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要更加重視促進農民增收,讓廣大農民都過上幸福美滿的好日子,一個都不能少,一戶都不能落。
8年多來,鎮江全市上下牢記總書記諄諄囑托,將發展現代高效農業作為促進農民增收、推動鄉村振興的重要路徑,持續推動農業產出高效化、農業生產機械化、農業發展綠色化、農業服務系統化。全市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從2014年的214.02億元提高至2022年的284.06億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翻了一番,城鄉居民收入比由2∶1縮小到1.86∶1。
日前,本報記者與專家學者組成聯合調研組,深入鎮江的村落、農業園區等,走訪了解現代高效農業發展及農民增收情況,探尋該市努力走出一條農民致富的好路子的經驗與啟示。
農業生產換了模樣:不僅看產量,質量還要高
走進先鋒村四季春高效農業園草莓大棚,一股熱浪撲面而來,眼前一排排1米高的草莓架子被塑料膜包裹得嚴嚴實實。“這里正進行高溫殺菌,有六七十攝氏度,目的是為9月種植草莓做準備。”聶永平一邊擦拭臉頰的汗珠,一邊介紹。
今年是聶永平種植高架草莓的第11個年頭。“過去主要種西瓜,西瓜種植時間短且簡單,收益還行,但我們也想種植其他作物,拓寬致富門路。”聶永平回顧著過往。
鎮江是我國較早發展草莓種植的地區之一,為持續提高草莓品質、增加畝產效益,鎮江市農業科學院專家經過多年研究,將草莓種植從地下搬到了架子上。2013年,他們把高架草莓推薦給了聶永平。
“最初心里很沒譜,先不管收益,光投入每畝就要5萬元,比之前高出不少呢。”當時,聶永平與愛人葉明蘭心里直犯嘀咕。后來,夫妻倆想通了,有村“兩委”和專家支持,怕啥?于是,他們決定率先嘗試。沒想到,這一試讓聶永平嘗到了“甜頭”,好日子更有奔頭。
無土化栽培、水肥一體化、水熱力循環、雙排式滴灌、自動化暖風機……葉明蘭向調研組介紹著種植高架草莓,所運用到的現代化技術與設備。“依靠科技手段種植和管理,草莓實現畝產3000斤,每畝收入6萬元,收益是過去種西瓜的好幾倍。”葉明蘭笑盈盈地說。
8年多來,農業園的草莓種植規模由原來的6畝,擴大到如今的12畝,園區還種上了葡萄、枇杷、桃子等作物,總面積由110畝增加至近200畝。
變化還不止這些。讓聶永平沒想到的是,農業園的草莓不僅拿到綠色證書,而且在全國精品草莓擂臺賽中還獲了“金獎”,高架草莓栽培經驗更是推廣到了全國。
先鋒村四季春高效農業園發展的蒸蒸日上,只是鎮江現代高效農業快速發展的一個縮影。
在鎮江句容市茅山鎮丁莊葡萄現代農業產業園,調研組同志和鎮江市農業科學院研究員芮東明聊得正酣。突然,有一農戶喊道:“芮老師,您快來看看我們家的葡萄葉不知怎么泛黃了?”
“好的,我馬上過來看。”芮東明答道。說著,他一路小跑,到了農戶跟前,跟農戶進了葡萄大棚,調研組一行也加快腳步跟了上去。大棚內,只見芮東明掏出兜里的專業放大鏡,看了看葉子說:“最近溫度較高,葡萄葉片受了紅蜘蛛的嚴重危害,得打三次不同的藥劑。不過,你放心能控制住。”
一打聽,農戶叫丁國君,是80后,在丁莊葡萄現代農業產業園經營著20畝的家庭農場,種植巨峰、夏黑、金手指、陽光玫瑰等品種。
“現在跟我父親那時候種植可不一樣呢。我們有合作聯社進行標準化生產指導,芮老師就是合作聯社專門請過來指導科學種植的專家。”丁國君說,“比如,他們指導采用‘一’字形栽培模式,這樣方便機械化操作和水肥一體化精準滴灌,既省時省力,又節約資源。”
指著大棚里一串串顆粒飽滿的陽光玫瑰葡萄,芮東明介紹:“這是經過疏花疏果后長出的葡萄樣子,現在我們不僅關注葡萄產量,更看重葡萄質量,以高品質來提高畝效益。以陽光玫瑰為例,每到開花前,我們會指導農戶將花穗修剪到只留穗尖4厘米,結果后每串葡萄果粒僅保留35到50粒,這樣能夠保證葡萄口感。”
正是對葡萄品質的高標準追求,2017年“丁莊葡萄”獲批為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2020年入選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句容市丁莊萬畝葡萄專業合作聯社理事長陳玲介紹:“由于在生產、技術、管理、銷售等環節實行統一化的現代管理模式,葡萄種植的效益越來越高。合作聯社現有葡萄種植面積2萬余畝,平均畝產有3000斤,像巨峰葡萄每畝收入有2萬元,陽光玫瑰葡萄每畝收入達到了四五萬元。”
追求綠色發展:實現山上山下生態大循環
穿過蜿蜒的鄉間小道,調研組來到位于鎮江句容市天王鎮戴莊村白沙自然村的高標準生態農田。抬眼望去,成片的水稻田長勢喜人,陽光下沉甸甸的稻穗燦爛金黃。不遠處,一群鴨子與鵝正走向田間一汪不大的水塘,去尋找夏日的涼意。林間,蟬鳴聲、鳥叫聲不絕于耳。
路過一片樹蔭時,一位老農正扇著草帽,在樹下乘涼。一問得知,老農姓夏,剛給一片水稻田除完草。“我們這里種的是有機水稻,一滴農藥都用不得的,要人工來配合除草。”66歲的夏大爺熱情地向調研組介紹。
“戴莊村的有機水稻已連續16年不使用化肥農藥,靠的是大力培育生物多樣性,保護、修復、改善農業生態系統。”戴莊村黨委副書記李有意說,“有機再生稻畝產能實現1000斤,每畝純收入2000元,高于常規種植4至5倍,不僅生產效益好,而且保護生態。可以說,與過去高投入、高產量,但破壞環境、浪費資源的模式相比,發生了重大轉變。”
在水稻田中,調研組同志看到一個忙碌的身影,正彎腰弓背細細查看水稻長勢。“那位老人是?”調研組同志問道。“那是‘時代楷模’、農業專家趙亞夫。現在處于水稻成熟收獲關鍵期,趙老一有空就帶領團隊到田里看。說起趙老,我們都很佩服他,人人豎大拇指!”李有意說。
2001年,為繼續探索貧困村如何通過發展現代化農業走出貧困實現小康,從鎮江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崗位退休的趙亞夫來到戴莊村。“趙老剛到村子時,我們還轉不過彎來,認為祖祖輩輩都是這樣種水稻,誰還能種出個其他樣子來。”夏大爺和許多村民將信將疑。
“不種出個樣子來,怎樣面對鄉親們。”后來,趙亞夫承包土地作示范,收益果然高出普通種植數倍,于是夏大爺和村民紛紛向趙亞夫請教。
22年來,趙亞夫及其團隊在鄉鎮黨委幫助下,引導村干部組織發動農戶,利用戴莊環境資源優勢,積極發展有機高效農業。
“今年田里雜草處理得好。用撒米糠的方式,在田地表面形成油膜隔絕氧氣,抑制雜草生長,之后上深水到秧苗的三分之二處,通過每畝引入5到6只鴨子幫助吃草除草,最后剩下部分進行人工除草。‘稻+草+畜禽’為主的有機農業生態系統,既保證稻米品質,也構成了生態循環中的一環。”說起綠色種植,82歲的趙亞夫侃侃而談。
從水稻田里出來,走向山坡,緩坡上藍莓、無花果、獼猴桃、甜柿旺盛生長,薄殼山核桃、茶和綠化苗木等經濟林生機盎然。樹下,雞、鵝、鴨自由覓食,戴莊村在緩坡地形成“經濟林果+草+畜禽”的有機農業生態系統。
當調研組提出想再往山上深處看看時,被李有意勸阻了下來。“山崗是多種類樹種組成的生態林,林中棲息著多種鳥類,還常有蟒蛇、野豬、貓頭鷹、老鷹等出沒。考慮到安全與生態保護,我們一般不允許進入嘞。”李有意向調研組解釋說,“從山上到山下,戴莊村將各具特色的三類農業生態系統交錯融合,從而實現生態大循環。”
鎮江以山地丘陵地貌為主,將戴莊村形成的現代高效農業推廣到全市,組成豐富多彩的丘陵山區小流域生態景觀,把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的要求落實落細。
傍晚時分,調研組遇到戴莊村民任廣明,忙了一天的他和妻子坐在水稻田旁休息,“你看,俺們村的環境多美。田里小魚、青蛙、泥鰍也特別多,生態好、日子好,愜意得很嘞”。
促進農民增收:“一個都不能少,一戶都不能落”
61歲的任廣明,自家種著20畝水稻。由于對水稻種植比較精通,他還成為戴莊有機農業專業合作社的技術員,幫著戴莊村和周邊村落的農戶種植水稻。
“村里會給我們每畝近1500元的土地租金和管理費,加上合作社分紅和基本工資,一年能有七八萬元的收入。”任廣明告訴調研組。
戴莊有機農業專業合作社自2006年成立以來,由村黨委書記擔任合作社理事長,村社干部相互交叉任職,形成在基層黨組織領導下的“村社協同”、互相支持配合的治理模式。
“目前全村866戶有812戶以土地入股的形式加入合作社,只要村民愿意我們都會吸收進來。”李有意介紹,“我們會將合作社80%的利潤還給村民,留20%的利潤作為資金,用于擴大再生產和支付運營費用。”
8月19日,中國·句容第十四屆丁莊葡萄節在丁莊葡萄現代農業產業園開幕。“當天我們家庭農場接待游客加線上銷售就賣了1萬多元。”丁國君笑著說,“如今葡萄品質提高了,銷路也完全不擔心,收益更有保障。”
在丁莊萬畝葡萄專業合作聯社,陳玲的電話幾乎沒有斷過。“現在是增加收益關鍵時期,農戶辛苦了大半年,得幫他們把優質葡萄賣出去、賣好價。”陳玲說,“通過舉辦丁莊葡萄節、攝影大賽等活動,集中資源推廣丁莊葡萄統一品牌,暢通電子商務平臺、商超等線上線下銷售渠道,使丁莊葡萄各品種銷售價格平均提高30%以上,葡萄種植畝均效益超2萬元,葡萄真正成為大家致富的‘金果果’。”
為進一步豐富農民收入來源,增加村集體收入,鎮江不斷延長農業產業鏈,推動農文旅融合發展,提升農業發展質效。
在先鋒村四季春高效農業園,調研組遇到從鎮江市區來采摘的周女士一家。她拎了一大箱葡萄,收獲滿滿:“葡萄新鮮、品質好,會經常和朋友一起過來。”
農業園將200畝的總面積打造成特色采摘區,草莓、葡萄、枇杷、桃子等滿足一年四季循環采摘的需求。“農業園以‘高效農業+觀光旅游’為發展路徑,已完成從‘田頭產’到‘田頭賣’、從‘農民摘’到‘市民摘’的轉變。”葉明蘭說。
休息時間,葉明蘭拿起計算器,與身旁的一位婦女算起工資。“都是先鋒村或隔壁村的,就在家門口上班,一個月接近3000元,家里也基本不耽擱照顧。”
全過程提供技術保障、定制度確保農民分紅、帶社員組團爭創市場、多渠道拓展農戶收入來源……在發展現代高效農業的路上,鎮江始終牢記“一個都不能少,一戶都不能落”的囑托,讓每一位農民的腰包變得鼓鼓囊囊。截至2022年底,鎮江全市的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33129元,同比增長5.7%。
發展現代高效農業的經驗與啟示
近年來,鎮江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殷切囑托,以發展現代高效農業,推動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相統一,迎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增綠的發展新局面。調研組認為有幾點經驗可供借鑒:
以黨建引領為核心,堅定不移辦好合作社。先鋒村成立農業黨支部,以“黨建+現代高效農業”引領產業興、助推農民富、促進集體強;丁莊萬畝葡萄專業合作聯社是由茅山鎮黨委政府引導成立,構建起“鎮黨委+合作聯社黨委+功能黨支部”組織架構,將合作社組成合作聯社,聚力打造市場;戴莊村將村社合一,由村黨委牽頭,村委會管理日常事務,合作社負責發展全村經濟,探索成為綜合性的社區合作社。鎮江以黨建引領帶動第一產業發展,切實發揮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再以合作社的形式,進行標準化生產、統一化管理,逐步提高農業生產力,完善現有統分結合的生產關系,調動起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讓農民參與到產業當中,讓農民分享產業增值收益。
立足資源稟賦,因地制宜發展特色農業。鎮江屬于山地丘陵地貌,耕地資源有限,當地充分利用每一分土地,結合已有特色農業資源,在有限的土地上產出更高的效益,走現代高效農業的路子。戴莊村規劃土地利用,形成“低山陡崗自然育林、緩崗坡地果牧結合、山下沖田稻漁共生”的生態系統協同;鎮江種植草莓有40年時間,逐漸從普通種植轉為大棚設施栽培,走精品化路線。同時,鎮江延伸壯大產業鏈條,制定農業全產業鏈發展規劃,確定發展糧油、水產、茶葉、鮮果、蔬菜、畜禽等6條全產業鏈,著力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利用緊鄰南京、揚州、常州等城市的地理區位優勢,以采摘垂釣、科普觀光等形式,推動“農業+文化+康養+旅游”等多元融合,增加全產業鏈收入,為鄉村振興增添新動力。
堅持生態優先,探索綠色可持續發展道路。綠色是農業的底色。在鎮江的現代高效農業園區,過度追求產量、大面積使用農藥化肥等傳統種養殖觀念已被拋棄,轉向更加注重農產品品質和農業生態環境,形成生態系統良性大循環。例如,據生態環境部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和南京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聯合調查,戴莊村有機稻田夏季發現動物10綱31目130種,數量明顯高于鄰村。此外,還發現了野生娃娃魚等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群落。近年來,江蘇省大力推廣趙亞夫“戴莊經驗”,鎮江圍繞農田生態系統構建、生態果園土壤改良、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等開展試點,探索農業持續發展、農民持續增收的綠色可持續發展道路。
強化人才支撐,扎實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發展現代高效農業,離不開科技與人才的支撐。近年來,鎮江引導科研院所專家與涉農村經營主體建立合作指導關系,打造“1個首席專家(團隊)+1個本地農技推廣服務小組+若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農技推廣模式,通過技術指導培訓、協同攻關、考察咨詢、試驗示范等形式幫助帶動農民生產。鎮江除擁有趙亞夫、芮東明等專家,還吸引像鎮江新區永興農機機械化專業合作社的魏巧、句容果牧不忘家庭農場的華夢麗等一批帶著新知識、新技術、新理念返鄉創業的80后、90后。當地還出臺《鎮江市選拔培養優秀“新農人”計劃》,以培訓更多高素質農民、培育更多“新農人”,助推農業現代化建設。
(作者:光明日報調研組調研組成員:本報記者蘇雁、楊桐彤,本報見習記者武鷺帥;江蘇省農業科學院副院長孫洪武,江蘇省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副研究員張倩)
原標題:
努力走出一條農民致富的好路子
——江蘇鎮江發展現代高效農業的探索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