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事業是惠及社會大眾的事業,是社會文明的重要標志,是一種具有廣泛群眾性的道德實踐”。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多次倡導通過傳播慈善文化,發揚慈善精神,弘揚傳統美德,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中華民族是一個樂善好施的民族,關于慈善事業,在我國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傳統?!抖Y記·禮運》中的“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就形象地描述了“大同”社會慈善的基本特征;唐代佛教寺院建立的“病坊”是一種主要的民間慈善機構,為現代社會的救助體制,提供了很好的歷史借鑒;修橋造路、賑濟災民、興辦義學是宋代士人群體社會公益慈善活動的主要形式;元代承襲了歷史上的很多社會慈善事業,并演繹出自己的特色,如元代婦女群體的慈善活動主要是由個體婦女慈善行為組成的,主要包括了賑災救荒、濟貧恤窮和公益慈善三大種類;明代的民間慈善力量除了在災荒之年施以救濟,設立義倉、義冢,捐錢捐物外,在平常日子里還進行施粥、施藥、收養孤獨等慈善活動;清代的慈善活動形式較為豐富多樣,設有各種善會善堂,其機構設立有兩次高潮,一次是康乾時期,一次是同光時期。康乾時期,官府帶頭設立了不少慈善機構。同光時期,以民間慈善為主,包含:個人救助、宗族救助和民間慈善機構等主要形式;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進入新時代以來,涌現出一批批為慈善事業無私奉獻愛心、智慧與力量的賢能之士。
慈善是一個古老的概念。慈善一詞,最早出自于《魏書·崔光傳》,原文為:“寬于慈善、不忤于物、進退沉浮、自得而已。”其中“寬于慈善“的意思是:待人寬厚,為人慈善。“慈善”一詞由“慈”和“善”兩個字組成,同時也包含了兩層含義。《說文解字》中的解釋是:“慈”,愛也。從心、茲聲;“善”,吉也。此與義美同意。由此可見,“慈善”包括兩個方面的內涵:一方面是指從心底里發出的愛,正所謂“慈,愛也”“慈者愛,出于心”“慈為愛之深也”;另一方面是指做出美好的行動,正所謂“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慈善”可理解為仁慈而善良,是仁德與善行的統一。關于慈善的內涵,中華慈善總會創始人崔乃夫有極為精辟的概括:什么叫慈呢?父母對子女的愛為慈。講的是縱向關系。如“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什么是善呢?人與人之間的關愛為善。講的是橫向的關系。什么是慈善呢?慈善是有同情心的人們之間的互助行為??梢姡壬剖侨伺c人之間的一種互動關系,是一種利人利己的行為,其本質特征是“利他性”。正如《道德經》中所說的:“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耶?故能成其私。”也誠如《論語》中所講的:“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我國的慈善文化源遠流長。《論語·公冶長》中的“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孟子·梁惠王上》中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以及人之幼”,《孟子·滕文公上》中的“出入為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我國悠久、燦爛的慈善文化,是我們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現共同富裕的寶貴文化遺產。傳承傳統慈善美德,弘揚慈善文化,豐富全社會慈善文化滋養,需要推動傳統慈善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探索新時代新問題、新任務下的慈善新思路、新路徑。
鄧小平同志曾在不同場合多次提出要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先富帶動后富,最終實現共同富裕。“先富帶動后富”,一方面需要從心底里發出的愛作為動力源泉、精神支撐,另一方面需要點滴積累的善行善舉。慈善事業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先富帶動后富,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追求,需要大力弘揚我們中華民族古已有之的傳統慈善文化。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指出,要“引導、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業、社會組織和個人積極參與公益慈善事業”“發展壯大群防群治力量”“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早在2006年12月12日,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就曾強調指出:“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必須把發展慈善事業作為一件大事來抓,真正確立慈善事業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作為第三次分配的重要運行機制,慈善事業已成為我國基本經濟制度、民生保障制度和社會治理制度的有機組成部分,在實現共同富裕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新時代的賢能之士們大力弘揚我國優秀的慈善文化傳統,不斷開拓新思路、新途徑,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智慧、力量與激情!
王克:《國家治理》副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