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詹姆斯敦基金會網站近日發表題為《中國助力馬拉維實現農業現代化》的文章稱,中國在馬拉維農業領域現代化進程中發揮著關鍵作用。通過中國農業技術合作援助項目引進用于蔬菜、水果、玉米和水稻生產的農業技術,不僅為當地居民創造了更多就業機會,同時還改善了馬拉維小農戶的經濟狀況。今年2月,在培訓高級農業工人活動的開幕式上,中國駐馬拉維大使館承諾將在“一帶一路”倡議、中非合作論壇和全球發展倡議等框架下加大對該國農業部門發展的支持力度。
近年來,中非在農業領域的合作成就可圈可點。
——中國向非洲進行農業技術轉移,提高了非洲國家農產品產量。中國農業大學李小云教授長期扎根坦桑尼亞,幫助其提高玉米產量,通過精耕細作,實現了單產翻番的良好成效。袁隆平院士的雜交水稻技術在塞內加爾試種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其團隊還為更多非洲國家培養了一大批雜交水稻種植專家,助力緩解非洲國家糧食短缺危機。湖北農墾集團旗下的聯豐海外農業集團在莫桑比克建立的農業示范中心是仍在良好運行的示范中心之一。目前,中國還將包括大豆、高粱在內的更多農作物種植技術向坦桑尼亞、安哥拉等非洲國家轉移。
——中國加大對非洲農業的投資力度,推動了非洲農業現代化進程。例如,通過“十大農業合作計劃”,中國為非洲提供了資金援助,極大改善了非洲農業基礎設施和可持續發展的條件。
——中非農業合作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非洲國家的糧食安全。非洲不少國家自然災害頻發,比如水災、干旱、蝗災等。此外,地緣政治沖突也外溢到非洲國家,影響到化肥等農資和小麥等主要農產品的進口。非洲有適宜耕種的廣袤土地,中非農業合作減少了非洲國家對外部市場的依賴,提高了糧食自給率,節約了外匯支出。
——中非農業合作為非洲發展構筑了綠色屏障。中國所采取的綠色發展模式和技術讓非洲國家可以在發展農業的同時保護生態環境,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中非農業合作能取得顯著成就是雙方共同努力的結果。
一是中國政府高度重視中非農業合作。中國是人口大國,非洲是人口大洲。中國政府深知“無農不穩”的道理。在“真實親誠”對非洲政策理念和正確義利觀的指引下,中國的技術和投資為中非農業合作提供了有力支持。中非合作論壇第八屆部長級會議將“減貧惠農工程”置于重要地位,體現了中國政府對非洲國情的清晰認知,也體現了中國有信心幫助非洲將資源稟賦轉換成財富。
二是中國從農村開始的改革實踐為非洲國家提供了可資借鑒的范例。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國改變了一窮二白的面貌,擺脫了絕對貧困,邁向了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新征程。中國的成功增強了欠發達國家改變發展現狀、實現國家強大和人民富裕的信心。
三是中非農業合作得到非洲國家政府和人民的廣泛支持。非洲國家和中國一直保持著密切的政治和經濟聯系,非常樂意與中國進行合作,推動當地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
近年來,中非農業合作呈現出以下幾個特點:一是多方合作。不僅是中國政府,國際組織、非洲各國政府、農業企業也都參與到中非農業合作中,共同助力非洲農業發展。二是以企業為主導,促進產業升級。中非農業合作逐漸以農業企業為主導,通過合作和投資,促進非洲國家的農業生產方式、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等方面的升級和改善,有效提高了當地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三是通過公私合作,增強合作成效。中非農業合作逐漸轉向公私合作,即政府與民間企業共同合作,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通過市場化運作增強了合作成效。四是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注重生態保護。中非農業合作項目注重節能減排和循環再利用。五是以數字農業為重點,推進科技創新。中非農業合作注重通過先進的科技、裝備和技能改變非洲傳統農業生產模式,使當地農業得以快速發展。
中非開展農業合作對非洲、全球共同發展和實現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意義重大。
——促進非洲農業發展。中非農業合作可以幫助非洲國家提高農業生產力,促進農業發展和現代化,提高農產品的產量和質量,從而促進非洲經濟發展。
——加強南南合作。中非農業合作是南南合作的一個典范,可以為其他南方國家提供可借鑒的經驗,也可以讓發展中國家在互利互惠的基礎上開展合作,推動南南合作走向更深入、更廣泛的領域。
——推動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中非農業合作注重可持續發展,通過提升當地農業生產標準、加強環境保護等方式,有助于實現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特別是減貧、零饑餓、健康和福祉、素質教育和氣候行動等方面的目標。
——擴大國際合作范圍。中非農業合作吸引了國際組織、非洲各國政府、農業企業等多方參與,擴大了國際合作范圍,推動了全球多邊主義的發展,同時為中非關系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推動“一帶一路”建設。中非農業合作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有助于促進“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農業發展,還有助于增強“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間的交流合作和共同發展。
未來,中非農業合作可以通過以下幾方面努力實現更好發展:建立長效合作機制,加強現代化農業技術、科技創新、生產管理等方面的合作,推動中非雙方農業共同邁向現代化,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產量,改善農民生活水平;加強中非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改善基礎設施狀況,為農業發展提供更好支持;加強中非農業領域的人才培養和交流,提高合作雙方的技術和管理水平,增強合作的可持續性;加強政策協調和支持,在貿易、投資、稅收等方面提供便利和優惠政策,推進農產品貿易和市場合作,提高中非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拓展農產品貿易渠道,促進農產品的國際化和品牌化;加強風險管理和安全保障,為農業合作提供安全保障和風險控制;加強信息交流和合作,建立中非農業信息化體系,推動中非農業合作向更深入、更廣泛的領域發展。
(本報記者 賈平凡采訪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