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國家安全是民族復興的根基,社會穩定是國家強盛的前提。” 提高統籌發展和安全的能力,既是推動高質量發展和實現高水平安全的要求,也是加強黨和政府自身建設、提升執政治國水平的要求。奮進新時代新征程,各級黨員干部要努力提升總攬全局、協調各方能力,創新求變、把握機遇能力,自主學習、自我糾偏能力,察覺風險、駕馭風險能力,政策運用、社會動員能力,為推進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現代化、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貢獻力量。
關鍵詞:黨的二十大 發展和安全 能力建設 領導干部
【中圖分類號】D61 【文獻標識碼】A
統籌發展和安全的能力主要是指黨和政府通盤謀劃、兼顧發展效益和國家安全的領導才能與綜合素質的總和。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國家安全是民族復興的根基,社會穩定是國家強盛的前提”;“統籌發展和安全,全力戰勝前進道路上各種困難和挑戰,依靠頑強斗爭打開事業發展新天地”;“夯實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基層基礎,完善參與全球安全治理機制,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發展格局”。提高統籌發展和安全的能力,既是推動高質量發展和實現高水平安全的要求,也是加強黨和政府自身建設、提升執政治國水平的要求。
提高統籌發展和安全的能力必須堅持的原則
堅持黨的領導。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回溯百年黨史,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戰勝各種艱難險阻,為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幸福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基礎,開辟了邁向中國式現代化的光明前景。新時代十年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維護國家安全,多次強調“堅持黨對國家安全工作的絕對領導,實施更為有力的統領和協調”;“加強黨對國家安全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把維護國家安全貫穿黨和國家工作各方面全過程”。提高統籌發展和安全的能力,必須堅持黨的全面領導,發揮黨在政治定力、戰略視野、思維方法、行動合力等方面的獨特優勢,組織各方資源,協調各方利益,將黨的意志落實到統籌發展和安全各項工作中,實現黨政高效協同,為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提供科學指引和前行動力。
堅持人民至上。人民性是馬克思主義的本質屬性,以人民為中心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執政興國的根本遵循。“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這既是我們黨領導現代化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也是新發展理念的‘根’和‘魂’。”[1]提升統籌發展和安全的能力,必須堅持人民至上,站穩人民立場,重視人民主體價值,尊重人民主體地位,以人民為中心貫徹新發展理念,為人民創造更多更豐富的物質和精神財富,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須以維護人民安全為宗旨,將國家安全和人民安全緊密聯系起來,筑牢國家安全的群眾基礎,使“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和“人民安全”成為國家發展和國家安全最為深厚的底色。
堅持系統觀念。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事物是普遍聯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只有用普遍聯系的、全面系統的、發展變化的眼光觀察事物,才能把握事物發展規律。提升統籌發展和安全的能力,必須堅持系統觀念,通過歷史看現實、透過現象看本質,把握好全局和局部、當前和長遠、宏觀和微觀、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特殊和一般的關系,做到“堅持發展和安全并重,實現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動”[2]。尤其現在我國正處于由高速發展轉向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時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突出,機遇和風險并存,在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中,推進改革發展、調整利益關系往往牽一發而動全身。這些現實要求我們必須善用系統觀念,從全局角度分析發展中遇到的問題,厘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平衡好長期利益和短期利益,在推動高質量發展中不斷提高統籌發展和安全的能力。
堅持守正創新。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我們從事的是前無古人的偉大事業,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顛覆性錯誤,創新才能把握時代、引領時代。”守正創新源于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堅守正道”和“革故鼎新”等思想智慧的有機結合。守正是創新的基礎和前提,唯有堅守正道才能推動創新持續向前,產生正效應;創新是守正的動力和支撐,唯有不斷創新才能讓守正與時俱進,充滿生命力。提升統籌發展和安全的能力,必須堅持守正創新,“緊跟時代步伐,順應實踐發展,以滿腔熱忱對待一切新生事物,不斷拓展認識的廣度和深度,敢于說前人沒有說過的新話,敢于干前人沒有干過的事情,以新的理論指導新的實踐”[3]。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必須主動識變應變求變,主動防范化解風險,讓統籌發展和安全的能力在守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之正,創中國式現代化之新的過程中得到持續錘煉和提升。
堅持底線思維。“守乎其低而得乎其高”。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善于運用‘底線思維’的方法,凡事從壞處準備,努力爭取最好的結果,這樣才能有備無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動權。”[4]需要明確的是底線思維并不意味著只盯緊底線,束手束腳、瞻前顧后、消極無為,而是強調立足最低點,盡最大努力爭取可能的高點,獲得預期之外的成功。提升統籌發展和安全的能力,必須堅持底線思維,保持戰略定力,有效應對錯綜復雜的發展問題,正確處理改革、發展與穩定之間的關系,在追求發展目標過程中居安思危,在有利之處察覺有害之隱,綜合考慮改革中涉及的多方主體及其利益,實時研判和防范可能出現的風險,唯有如此,才能做到臨危不亂,穩步向前。
提高統籌發展和安全的能力需遵循的方向
提升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能力。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是在前進道路上戰勝一切艱難險阻、不斷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成就的根本保障。提升統籌發展和安全的能力,必須確保黨始終發揮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使黨的領導貫穿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第一,健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黨的領導制度體系,完善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落實機制,確保全黨在政治立場、政治方向、政治原則、政治道路上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第二,加強黨的政治建設,嚴明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落實各級黨委(黨組)主體責任,提高各級黨組織和黨員干部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和政治執行力。第三,積極貫徹民主集中制,創新和改進領導方式和組織方式,提高黨把方向、謀大局、定政策、促改革能力,調動各方面積極性,在真抓實干中推動實現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
提升創新求變、把握機遇能力。2019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總結會議上強調:“形勢在變、任務在變、工作要求也在變,必須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創新求變是推動經濟發展、應對危機事件的重要法寶,決定著發展的可持續性和危機處置的有效性。面對復雜多變的發展環境,統籌發展和安全不僅要善于發現和分析問題,更要善于洞察機遇、把握機遇、創造機遇。第一,善于識變以察覺機遇。推進改革發展必然會遭遇新問題新風險,也會碰見新機遇,需要始終保持戰略定力,以辯證觀點看待問題,分析問題的短期效應和長期影響,識別危險背后潛藏的機遇,爭取發展先機。第二,善于應變以把握機遇。改革發展越向前,面臨的環境就越復雜,各級領導干部應以科學理論武裝頭腦,在理論聯系實際中把握規律,在化解風險中發現和抓住機遇。第三,善于求變以創造機遇。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責任心,迎難而上,敢于運用新方法、新技術打破阻礙改革發展的桎梏,挖掘和創造機遇,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發展格局。
提升自主學習、自我糾偏能力。世界每時每刻都在發生變化,與時俱進進行自主學習和反思,不斷補齊和糾正思想和行為上的落后與偏差,是提升統籌發展和安全能力的應有之義。第一,善于自我反思。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能力不是一勞永逸的、一蹴而就的,必須持續升級,不斷擴容。”[5]自我反思是發現自身能力不足和工作問題的起點,唯有以“吾日三省吾身”的自覺不斷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對自身的“能力恐慌”有清醒的認識,才能持續不斷地進行擴容學習,做到在干中學、在學中干,助推自身能力提升。第二,重視調查研究。理論源于實踐,除了常規性的理論學習外,補充新知識還要重視實地調查研究,秉持求真務實的工作態度,以發展實踐中的重點和難點問題為切口開展深入調查,切實提升自身調研能力和水平。第三,敢于自我否定。科學技術日新月異、信息迭代不斷加速,許多社會問題的性質和內容都發生了重大變化,既往政策可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不適應性。為此,必須敢于自我否定,引入新知識和新工具對不符合實際的政策進行糾正、調整、補充。
提升察覺風險、駕馭風險能力。進入新時代以來,我國發展所處的歷史方位、國家安全所面臨的形勢任務發生了新的變化,有效化解各類風險是統籌發展和安全的必然要求,為此,必須苦練“內功”,提升察覺風險和化解風險的能力。第一,見微知著,保持憂患意識,做好風險分類和排查。既要防范細小隱患發展成為“黑天鵝”事件,也要重視平日里本就顯眼的“灰犀牛”事件,防止其釀成重大危機。第二,迎難而上,對于正在演化或即將演化成為現實威脅的風險,在保持戰略定力的同時勇敢面對,堅強斗爭,化危為機,在斗爭中檢驗和錘煉組織和個人應對風險的能力和素質。第三,妥善應對,依據風險在性質、影響范圍、涉及人群等方面的差異,采取不同的方法分類處置,調動不同的資源做好善后工作,將風險復發的可能性降至最低。
提升政策運用、社會動員能力。政策工具是政策運用的載體,有效識別和挖掘政策工具是政策運用的前提。應根據經濟社會發展和公共安全治理的多樣化需求,厘清自愿型、強制型和混合型的一攬子政策工具清單,在研判統籌發展和安全各方面工作中可能出現的問題性質和影響范圍的基礎上,合理選擇政策工具或者工具組合。與此同時,優化政策工具運用次序并適時調整更新,提升解決問題的科學性和有效性。另外,發展和安全是兩件大事,事關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應鼓勵和動員盡可能多的社會公眾參與其中。通過組織號召、輿論宣傳、政策助推等方式,激勵企業、社會和個人積極參與,聚集多方資源與力量共助發展,充分彰顯社會主義“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
提高統籌發展和安全的能力應踐行的路徑
完善黨的領導體系,創新組織學習模式。提升統籌發展和安全的能力,必須完善和健全黨的領導體系。首先,以黨建引領發展和安全事務,發揮黨組織在統籌發展和安全中的核心作用,完善高效權威的國家安全領導體制,堅定維護國家政治安全、制度安全和意識形態安全。其次,圍繞發展和安全中的核心議題和熱點問題,通過聘請專家學者授課或內部研討等方式定期開展組織學習。積極推動常規性或臨時性的專題調研,以求真務實的態度厘清發展和安全的問題本源,為解決問題提供依據。第三,健全問政協商機制,借助新技術拓寬社會參與渠道,提高黨委政府回應群眾訴求的及時性和有效性,在踐行群眾路線的過程中取智于民、匯慧于民,促進各級黨員干部統籌發展和安全的能力不斷提升。
強化人才隊伍建設,健全干部激勵機制。人才是第一資源。提升統籌發展和安全的能力,離不開高素質人才的培養、吸納以及長效激勵機制的構建。一是要注重培養人才,持續優化黨員干部錄用、培訓、調派和提拔等環節,注重培養政治立場堅定、德才兼備的干部,提升整體統籌發展和安全的能力。二是要敢于吸納人才,通過政府雇員或者外聘專家的制度形式將優秀人才吸納到體制中來。三是要善于激勵人才,健全容錯糾錯機制,在制度許可的范圍內,鼓勵各級黨員干部放開手腳、勇于創新,讓想干事、能干事的干部都能干成事。只有這樣,才能造就一批能在發展攻堅關頭發揮中流砥柱作用的干部隊伍,肩負起統籌發展和安全的重任。
重視風險監測評估,優化危機治理體系。對潛在風險進行前置性監測和評估,有助于預防和化解危機,維護社會發展和安全秩序,而構建完整高效的危機綜合治理體系是實現上述目標的重要保障。第一,提升風險監測能力。將風險防控置于統籌發展和安全工作的前端,加大對風險監測的投入力度。針對不同類別的風險設置合理的監測標準,做到早發現、早處置。第二,健全風險評估機制。風險評估涉及經濟、技術、環境、社會等多重領域,是一項極具技術含量的復雜工作[6],應該整合體制內外資源,對風險進行分級分類綜合性評估。第三,優化危機治理體系。暢通社會參與渠道,破除社會力量參與風險應對的體制性障礙,強化人員、信息、技術等資源共享,提升危機應對合力。
豐富治理工具選項,完善社會動員體制。統籌發展和安全是常規性運用政策工具和非常規性開展社會動員的過程,必須圍繞政策工具和社會動員兩大要素,提升統籌發展和安全的能力。首先,充實治理工具箱,引入新信息技術工具(物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實驗工具和助推工具等新工具,提高政策制定、執行、評估的精細化和智能化水平。其次,完善社會動員機制,建立覆蓋全社會的社會動員網絡,注重發揮企業、行業協會、社會組織在推動改革發展和應對危機中的關鍵作用,凝聚服務統籌發展和安全大局的合力。第三,拓寬社會參與渠道,發揮不同社會主體的優勢作用。在經濟社會治理層面,鼓勵多元主體尤其是企業家建言獻策,提高政策制定和執行的科學性、民主性;在公共安全治理層面,注重發揮社會組織的作用,鼓勵其圍繞突發事件處置開展物資捐獻、社會心理援助等活動,吸納社會資源參與危機應對,凝聚公共安全治理合力。
加強對外學習交流,建設國際合作網絡。知識沒有國界,交流推動進步。提升統籌發展和安全的能力,必須在“引進來”和“走出去”中搭建穩固的國際交流合作網絡。秉持開放包容的心態,學習借鑒國外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和維護公共安全方面的先進經驗,并結合本國實際將其轉化為具有本土特色的政策方案,不斷更新和補充治理工具和治理途徑。同時,建立常規交流機制,借助國家或者地方層面的外事網絡,選擇合適的國家、地區開展雙邊或多邊的經貿、文化、生態保護和公共安全治理等交流活動,擴大自身學習與交流的對象范圍。此外,加強對外安全合作,既可以通過開發風險防控協作網絡、共享危機應對指南、開放主題數據庫等方式,搭建信息交流互助平臺,也可以依托“一帶一路”倡議、國際組織等載體,加強人員互訪交流和物資技術援助,在分享安全治理中國智慧、中國經驗的同時,推動重塑國際安全合作新格局,更好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
【本文作者為廈門大學公共事務學院教授;廈門大學公共事務學院博士研究生李昌達對本文亦有貢獻】
注釋
[1]《牢牢把握新發展理念的“根”和“魂”》,《人民日報》,2021年2月4日,第13版。
[2]《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年,第390頁。
[3]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20頁。
[4]《〈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全文 》,新華網,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4-10/13/c_127090941_14.htm?isappinstalled=0,2014年10月13日更新。
[5]習近平:《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要一以貫之》,《求是》,2019年第19期,第4—15頁。
[6]童星:《統籌發展與安全的依據、意涵和關鍵抓手》,《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年第4期,第5—16頁。
責編:羅 婷/美編:石 玉
Improving the Capacities to Pursue Development and Safeguard
Security: Principles, Orientation, and Path
Huang Xinhua
Abstract: As pointed out in the Report to the 20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PC, “National security is the bedrock of national rejuvenation, and social stability is a prerequisite for building a strong and prosperous China.” Improving the capacities to both pursue development and safeguard security is a requirement not only for promoting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and realizing high-level security but also for enhancing the self-improvement of the Party and the Government and for upgrading the governance capacities. In the new journey in the new era, Party officials at all levels should try their best to upgrade their abilities to exercise overall leadership and coordinate the efforts of all sides; to innovate, steer changes, and seize opportunities; to carry out autonomous learning and self-correction; to perceive and control risks, and to apply policies and mobilize the public to contribute to modernizing the national security system and capacity and safeguard national security and social stability.
Keywords: the 20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PC; development and security; capacity building; leading officials
聲明:本文為《國家治理》周刊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國家治理周刊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