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都市圈是城市群高質量發展的戰略支撐。培育以北京、天津為核心的現代都市圈,以通州副中心和雄安新區為兩翼,打通京、津、冀的行政邊界,促進要素流動,強化創新驅動區域現代產業集群發展,明確城市角色定位加強分工協作,搭建區域公共服務共享平臺,是推動京津冀城市群的創新、協同、高效發展的體制機制保障。
關鍵詞:都市圈 京津冀 城市群 創新 協同
【中圖分類號】F323.3 【文獻標識碼】A
2019年2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關于培育發展現代化都市圈的指導意見》指出,建設現代化都市圈是推進新型城鎮化的重要手段。2021年3月公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也進一步提出“發展壯大城市群和都市圈,分類引導大中小城市發展方向和建設重點,形成疏密有致、分工協作、功能完善的城鎮化空間格局”。黨和國家發布的一系列重要文件表明,城市群作為國家新型城鎮化主體的戰略引領地位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戰略高度。在構建新發展格局背景下,通過培育現代化都市圈引領城市群高質量發展對于推進實施新型城鎮化與鄉村振興戰略,確保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現代化都市圈是城市群發展的必然路徑
都市圈是以城市群內部超大城市、特大城市或輻射帶動能力強的大城市為核心,以1小時通行圈為基本范圍而形成的高度同城化地區,是城市群的核心區,也是城市群內高端、高新、高精尖、高品質產業集聚區。在現代化都市圈培育過程中,中心城市應與周邊城鎮通過軌道交通等基礎設施來強化同城效應,并且建立與現代化治理要求相適應的城市群空間治理體系,從而最大程度地實現區域資源優化配置,進而實現城市群協同發展的目標。城市群包含一個或者多個都市圈,現代化都市圈是優化城市群空間格局、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平臺和戰略支撐。打造以首都為核心的世界級城市群,是未來一段時期內京津冀協同發展的總體目標和戰略定位。
都市圈是城市群的形成基礎。發展現代都市圈,有助于城市中心功能向城市外圍擴散,從而形成中心與郊區功能各異、分工合作、有機聯動的“分散式集中”分布格局。在現代軌道交通與信息網絡的驅動下,都市圈的核心單元與周邊區域實現了人口、技術與資本等要素的有序流動,一方面更大程度發揮中心城市的規模經濟,另一方面輻射帶動了城市外圍區域的經濟發展,從而提升都市圈整體的運行效率。隨著社會分工的進一步細化與專業化,以及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單個都市圈的發展空間受限,鄰近區域的多個都市圈通過緊密協作與離心式擴張,逐漸構成城市連綿帶,最后發育為城市群。
現代化都市圈是城市群高質量發展的動力源。作為城市群中人口與經濟密度最高、經濟與社會活動最集中的區域,都市圈是引領城市群經濟增長、創新能力提升、產業合理化高級化發展與消費升級的“排頭兵”。現代化都市圈具有交通樞紐節點、經濟輻射、對外開放、高素質人才培養、科技創新與公共服務等核心功能,是區域經濟協同發展、產業集群發展、是城市群信息化、數字化建設的重要動力源。
現代化都市圈是優化城市群發展格局的重要平臺。現代化都市圈是交通樞紐、人才與資本的聚集地,是科技創新的高地與信息中心,是未來國家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壓艙石。作為城市群與城市的中間層級,都市圈是突破城市群區域內各城市行政邊界的最小空間尺度,其具備率先實現資源要素跨城市配置的優勢,是打破城市群“群而不合”桎梏的實驗基地。相較于城市,都市圈具有超越單個行政單元配置要素和空間治理的能力,是綜合治理城市病、有效提升中心城市綜合承載力的重要平臺。
當前京津冀城市群發展面臨著機遇與挑戰
2015年4月30日,中央政治局通過的《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明確了京津冀城市群協同發展的四個總體功能定位:打造以首都為核心的世界級城市群,區域整體協同發展改革引領區,全國創新驅動經濟增長新引擎與生態修復環境改善示范區。
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首次提出的重大區域戰略。七年來,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的實施已成效顯著,并且初步形成了京津冀地區協同發展,實現互利共贏的嶄新局面。盡管如此,對標2030年基本形成京津冀城市群一體化格局,當前這一戰略發展狀態與期望目標仍然存在較大差距。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際秩序變革加速推進,國際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同我國經濟優化升級交匯融合。站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期,我國致力于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既對京津冀城市群協同發展提出了更高質量的要求,也提供了新的發展機遇。
推進京津冀城市群高質量發展的建議
有效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的疏解,推進京津冀城市群創新協同發展,在區域空間戰略布局上謀長遠、固根本,規劃中心城市角色定位,使各個城市的發展符合現代都市圈建設的內在規律。培育以北京、天津為核心,以通州副中心和雄安新區為兩翼的現代都市圈,是建設京津冀城市群的核心載體,是推動京津冀協同、創新、高質量發展的動力保障。
首先,引導京津冀城市群內勞動力、資本、技術等要素的合理流動。都市圈處于資源配置、技術研發、產業創新、制度規則和經濟治理的中心,京津冀區域要依托北京、天津都市圈的優勢集聚國內外高端勞動力、資本、技術等要素,提升要素資源的空間配置效率,培育全國資源流動與配置的戰略性功能。打破京、津、冀行政邊界,加強區域軌道交通建設,依托京津冀城市群發展平臺,實現高端資源要素的優化配置。
其次,打造現代化都市圈發展的“創新核”。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北京處于京津冀創新網絡的核心位置,是區域科技創新中心和研發中心。應當整合三地創新資源,突破政府部門、高校科研院所、企業、金融機構等創新主體之間的協同障礙,通過多元主體之間的創新要素整合和協同互動,集中力量突破一批制約產業發展的關鍵核心技術和零部件。在夯實北京科技中心基礎研究的同時,持續提升其原始創新能力,充分發揮天津市與雄安新區的示范區先行先試作用,探索北京“研發技術”+天津“應用示范”+河北“產業化”的跨區定向轉化模式,打通三地創新科技成果轉化渠道。
第三,建設區域現代化產業集群。深入學習借鑒深圳特區、珠三角與長三角城市群的發展經驗,構筑區域性信息技術交易市場,構建稅收、收益、股權等共享的協同模式,形成產業發展載體建設、產業轉移、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合力。將首都科技中心的高端要素外溢到津冀地區,形成北京都市圈的知識與技術創新流向天津都市圈與雄安新區創新基地,再向河北省創新制造產業轉化的一體化網絡鏈條。依托河北省裝備制造、鋼鐵、石化、醫藥、建材等較為扎實的產業基礎,明確各地產業優勢,強化產業空間集聚與錯位發展,發揮京、津、冀三地各自優勢,充分發揮區域內各產業領域的鏈條互補性和產業關聯性,推動產業鏈、創新鏈與供應鏈深度融合。
最后,搭建京津冀城市群公共服務共享平臺。加強京津冀城市群基本公共服務標準與制度銜接,探索養老、醫療等基本公共服務項目財政支出跨行政區劃結轉機制;加大向河北省落后地區的轉移支付力度,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發展。積極探索制定京津冀不受行政區劃和戶籍限制、便捷共享、協同聯動的公共服務政策。構建北京都市圈、天津都市圈、通州副中心與雄安新區的現代化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構建區域衛生數據“一張網”,帶動京津冀城市群現代化應急管理能力的提升。
【本文作者為天津大學管理與經濟學部教授】
參考文獻
[1]方創琳:《新發展格局下的中國城市群與都市圈建設》,《經濟地理》,2021年第4期。
責編:蔡圣楠
聲明:本文為《國家治理》周刊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國家治理周刊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