沅陵縣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2013年底有建檔立卡貧困村153個,建檔立卡貧困戶32828戶113784人,貧困發生率為22.86%。到2017年底共實現61個貧困村退出,19135戶68773人脫貧。目前全縣尚有92個貧困村未退出,45011人未脫貧,貧困發生率為8.79%。2018年計劃70個貧困村退出,22796名貧困人口脫貧;2019年計劃22個貧困村退出,19852名貧困人口脫貧,并實現貧困縣摘帽。
突出扶貧政策落實
一是落實“五個一批”措施到戶。產業發展脫貧一批。沅陵制定實施了產業幫扶政策共計2大類5項18條,出臺《沅陵縣農業獎補辦法》沅政辦函【2017】84號,有力地推動了我縣農業產業發展的進程,2018年安排了產業獎扶資金5千余萬元。三年來共有21629戶71573人通過產業幫扶實現穩定脫貧。易地扶貧搬遷脫貧一批。全縣共有易地扶貧搬遷4537戶,17047人,集中安置點34個。到去年底完成了2309戶8879人易地扶貧搬遷,2018年底將全面完成任務。生態補償脫貧一批。三年來,共投入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資金2.4億元,大力實施國土綠化,增加貧困地區林農經濟收入。2018年安排生態護林員421人,發放補助資金421萬元。發展教育脫貧一批。建立了由鄉鎮分管教育的負責人牽頭聯合鄉扶貧站和各學校的鄉鎮教育精準助學工作機制,按2000-3000元/人/每年,全面落實“兩免一補”。2018年投入資金1700萬元實施教育扶貧助學,并兌現了2018年度春季縣內就讀建檔立卡貧困生國家助學幫扶。社會保障兜底一批。農村低保對象現有7302戶16374人,其中兜底保障對象1857戶4060人。2018年全縣農村低保標準提高到每人3420元/年,全面實現農村低保標準與扶貧標準“兩線合一”。全縣11.3萬建檔立卡貧困戶實現了“扶貧特惠保”全覆蓋,“三提高”“兩補貼”已全面落實到位。
二是落實基礎設施配套。農村通暢通達工程:農村村組通暢通達公路建設總任務3375公里,需投資17億元。2018年貧困村到村部通暢任務872.8公里,路基已全面完成,路面完成510公里;貧困村到組通達任務412.4公里,已完成400公里,年底前將全面完成通暢通達任務。農村安全飲水工程:近三年來投資5億元,解決了53.89萬人農村飲水安全。2018年計劃投資3000萬元,覆蓋1.82萬貧困人口,截至10月初已完成1.1萬人。通電工程:2018年計劃投資5050萬元,對55個貧困村農網進行改造。通訊工程:4G網絡建設共投入450萬元,涉及19個鄉鎮41個行政村;傳輸網建設2018年上半年共投入近2000萬元,全縣通訊新建傳輸線路1260公里。服務平臺工程:農村綜合服務平臺建設工程總投資估算2.7億元,實施了340個服務平臺建設。
三是注重特色創建。積極創辦“扶貧車間”,開展“百企幫百村”精準扶貧行動,用活用足相關政策,繼續興辦扶貧車間,幫助貧困群眾就近就業,每月收入1500元以上。構建勞務服務體系。沅陵現有15萬外出務工人員,是脫貧攻堅的主力軍,全縣脫貧攻堅工作的重點。成立縣、鄉、村三級勞務服務工作站,建立信息臺賬,通過發布企業用工信息、創業優惠政策。建立健全“勞務服務+招商引資+流動黨建”的“三合一”機制,在勞務集中的廣東建立黨總支1個、黨支部5個。探索“三合一體”模式。資源合股:實行市場化經營,組建了湖南辰龍關碣灘茶科技開發有限公司,縣農業發展公司控股51%、村集體源豐旅游開發有限公司占股34%、鎮辰龍關旅游開發公司占股5%、經營團隊占股10%。農民合作:實行惠民式發展,將貧困戶作為優先利益主體。通過組建農民專業合作社,積極發展葡萄、土雞等特色產業。社會合力:實行開放式路徑,積極爭取黨政軍民學社會各界支持,積極吸引工商運建服社會各類投資。產村一體:構建融合式業態,創辦田園綜合體,把產業建設與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建設、生態環境建設等融于一體,整體規劃,協同發展。探索建立幫扶長效機制。出臺《沅陵縣貫徹落實<關于支持貧困地區發展產業擴大就業的若干政策>實施辦法》《沅陵縣旅游市場扶持獎勵暫行辦法》等3項產業獎補政策,增添新動力。
突出扶貧產業發展
一是著力構建產業體系??h委縣政府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提出了構建“五大百億產業”“五大配套產業”的產業發展體系,重點發展有色金屬、水利水電、電子信息、碣灘茶業、生態文旅“五大百億產業”,積極發展糧油作物、林藥果蔬、畜禽水產、特產加工、電商物流“五大配套產業”。
二是著力建設“一區三園”。即由沅陵電子信息產業園、官莊辰州礦業有色金屬產業園、麻溪鋪有色金屬循環經濟產業園組成沅陵工業集中區。沅陵縣電子信息產業異軍突起。2017年初,臺灣奇力新落戶沅陵,計劃投資70億元,近兩年來已完成投資15億元;湖南飛磁投資6.5億元,將于春節前入駐;美杰電子科技有限公司也將入駐沅陵;湖南漢沅石墨烯材料有限公司已建成1條生產線。以向華電子、臺灣奇力新、磁電高科、品諾鼎、湖南漢沅石墨烯等一批科技型企業為龍頭的國際化、現代化、高科技的電子信息產業園已基本成型。2017年11月向華電子獲批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省級企業技術中心,辰州碣灘茶葉獲批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全力支持了辰州礦業公司投資6000余萬元實施分揀渣無害化工程技改,提升黃金產能,2017年黃金年產量達30噸,穩居全省之首、全國第五,銻產量躍居世界第一(2017年年產量2.78萬噸),總產值達95億元。2018年,沅陵啟動了麻溪鋪有色金屬循環經濟產業園建設,完成了新型電解鋅工藝環保技改。
三是著力建設“一路一水一線”經濟走廊。即建設辰龍關至筲箕灣沿路百里九鄉十萬畝茶旅融合經濟走廊、五強溪至盤古沿水百里七鄉四十萬畝漁旅融合經濟走廊、二酉至七甲坪張家界南線百里六鄉生態文化旅游經濟走廊。2017年“一路一水”經濟走廊獲批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現正在積極申報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重點發展“一縣一特”茶葉特色產業。目前全縣茶園面積15萬畝,茶葉生產企業120多家,從業人員10余萬人,2017年全縣茶葉年產量1.2萬噸,綜合產值15億元,涌現出了官莊、馬底驛、北溶等一批萬畝茶葉小鎮。2018年5月,經浙江大學CARD中國農業品牌研究中心評估,碣灘茶品牌價值為18.96億元。沅陵碣灘茶先后獲得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湖南省著名商標、湖南省十大農業區域公用品牌、中國優秀茶葉區域公用品牌,沅陵縣獲評2018年“湖南省千億產業十強縣”。
四是重點實施水利水電提質增效。全力推動五強溪電廠加快實施投資22.5億元新增裝機50萬千瓦的擴機增容項目建設,建成后可實現年增稅收3500萬元;推動高灘電廠投資2億元新增裝機4萬千瓦的擴機增容項目,建成后可實現年增稅收500萬元;推動鳳灘電廠實施三臺機組新增4.5萬千瓦技改,建成后總裝機容量提升至86萬千瓦,可實現年增稅收600萬元。
五是重點實施生態文旅發展。鳳灘風景區被評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辰龍關旅游度假區、白河谷(酉水)旅游風景區、借母溪、辰州古城等景區被評為國家3A級旅游景區,辰龍關獲省級茶葉產業示范園;齊眉界獲批國家森林小鎮;陳家灘鄉被評為中國休閑漁業旅游魅力鄉鎮;辰州礦業獲批國家礦山公園,創建了湖南首家金文化旅游景區,并正在積極申報國家3A級旅游景區;明溪口鎮胡家溪村正積極申報國家3A級旅游景區;打造了借母溪《狃子花開》實景?。婚_通了長株潭、張家界三條旅游專線。2017年我縣獲批全省全域旅游示范縣、全省旅游扶貧示范縣。
突出就業創業推進
就業是民生之本,沅陵重點推進五種就業扶貧形式:一是興辦扶貧車間。截止9月底,全縣扶貧車間已達41家,幫助1759名農民群眾實現家門口就業,其中,貧困人口653人。二是開展勞務服務。全縣勞務輸出人數達15萬人,成立了縣、鄉、村三級勞務服務工作站,建立信息臺賬,通過發布企業用工信息、創業優惠政策等,為勞務輸出人員建立雙向互動平臺,全方位開展勞務保障服務。近兩年來,全縣開展創業培訓31620人次,技能培訓15604人次,積極引導41200余貧困人口實現就近就地就業。三是設立扶貧特崗。全縣已安排保潔員、護林員等“就業扶貧特崗”3569人,全年安排崗位補貼1878.4萬元。四是促進園區就業。全縣共有4660人在工業集中區就業,其中有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300人。帶動了22萬余人在農業產業園區、旅游景區、專業合作社就業,其中有建檔立卡貧困人口73500余人。五是鼓勵創業就業。積極開展“引老鄉、回故鄉、建家鄉”活動,每年年初、年尾,組織召開縣、鄉、村三級“創業就業代表座談會”,為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創業建立雙向互動平臺。近兩年來帶動了280名技術人才,570名流動黨員,21000人返鄉創業??h委縣政府嚴格落實《關于支持貧困地區發展產業擴大就業的若干政策》,積極扶持本地創業企業,目前,已扶持本地微小個體企業693家,吸納用工9682人。
突出黨建引領作用
一是發揮“流動黨建+勞務服務”作用。專門組建了外出務工人員管理服務辦公室,先后安排20余名科級以上干部分赴廣東、浙江等地,以“流動黨支部+勞務服務站+招商工作站”為平臺,積極履行“流動黨建、勞務就業、招商引資、維權服務、留守關愛”5項職能,主動服務好15萬外出務工脫貧攻堅主力軍。11個流動黨支部和3461名流動黨員充分發揮脫貧攻堅主心骨作用,去年以來,開展勞務培訓50多場7800多人次,維權服務1100多人,引導570多名流動黨員、21000人返鄉創業就業,引進13家企業落戶沅陵,帶動當地就業5900多人,幫助4681名貧困人口穩定脫貧。2018年2月初,與廣東省珠海市香洲區委、南屏鎮黨委聯合開展的“黨的關愛·春風送暖”主題系列活動,受到了珠三角務工人員和當地黨委政府的高度贊譽,我縣“流動黨建”助力精準脫貧的有益探索也得到省市主流媒體的大力推介。
二是發揮“園區黨建+扶貧車間”作用。依托工業園區組建園區綜合黨委,開展城鄉支部結對共建、“百企幫百村”精準扶貧活動。利用合鄉并村后的閑置資源,將車間搬進村里,讓黨員干部領辦車間、貧困群眾富在車間,“小車間”贏得了企業和群眾滿意的最大公約數。全縣27個企業共建成扶貧車間41個,其中黨員領辦33個,653名貧困群眾在家門口實現就業脫貧。
三是發揮“專業合作社+產業鏈黨支部”作用。按照“黨支部+合作社+貧困戶”運行模式,引導黨員致富能手牽頭組建專業合作社,為群眾解決生產、銷售等環節問題。目前,全縣共組建專業合作社和產業協會黨支部25個,通過資源變股權、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民等市場化運作,不斷增強基層黨組織的“造血”功能。涼水井鎮王家嶺村把支部建在產業鏈上,探索以黨建引領、產業支撐帶動百姓致富的路子。目前,王家嶺蛋雞養殖專業合作社擁有社員126戶,總資產2400萬元,歷經數年發展,已成為助力全村脫貧、發展集體經濟的主要平臺。投入3060萬元建立“紅色股份”基金,為每個貧困村安排20萬元的集體經濟發展引導資金,通過組織聚力、財政助力、支部發力、社會借力、激勵推力,激發村級集體經濟內生動力,實現全縣集體經濟空殼村年內全面清零。
四是發揮“機關黨建+扶貧工作隊+結對幫扶人”作用。強化機關黨建引領作用,將“決戰精準扶貧 機關黨員先行”活動作為機關黨建年度工作重點,從縣直機關單位選派駐村“第一書記” 348名,組建扶貧工作隊348支,5655名機關干部與28275戶貧困群眾結成對子,以“支部主題黨日+”為載體,組織開展機關黨組織結對幫扶聯系村、黨員結對幫扶貧困戶。
五是發揮“專業能人+行業扶貧”作用。實施百名優秀年輕干部、百名優秀教師、百名優秀醫生、百名優秀工匠、百名優秀特殊人才“五百工程”,開展醫療、教育、科技等幫扶,利用與長沙縣結對共建、中遠海運集團駐沅幫扶等契機,依托湖南師大、湖南農大、湖南生物機電學院、長沙縣委黨校等優勢資源,引進“柔性人才”,采取“請進來”“送出去”等形式,選拔、培養、引進500余名各領域優秀人才,為每個貧困村選派1名科技特派員,充分發揮人才和科技在脫貧攻堅中的優勢作用。
突出幫扶責任壓實
一是落實“三走訪、三簽字”全覆蓋。縣委書記與縣長實現貧困村走訪全覆蓋,其他縣領導、鄉鎮班子成員、縣直機關單位主要領導實現走訪駐村所有貧困戶全覆蓋。二是落實駐村全覆蓋。全縣共派駐386支工作隊、925名隊員,實現了全縣脫貧攻堅駐村全覆蓋。三是落實結對幫扶全覆蓋。全縣共8865名干部職工參與結對幫扶工作,確保全縣32828戶貧困戶都有幫扶責任人。四是建立“三張明白卡”。在貧困戶中建立幫扶政策明白卡、幫扶措施明白卡、幫扶獲得明白卡,既形成幫扶目標倒逼、幫扶責任倒逼,又讓貧困人口得到又知道、說得出又記得住,明明白白、實實在在獲得,提高扶貧幫扶的認可度。
【本文作者為中共沅陵縣委書記】
責編:董惠敏 / 蔡圣楠(見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