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我國東部、西部及中部地區的社會發展與民生狀況,人民論壇問卷調查中心的調查數據和結論顯示:我國東部地區科技創新優勢突出,中部地區整體社會發展增速較快,西部地區在生態建設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基于不同地區的不同發展狀況,《國家治理》周刊編輯部分別從東、中、西部地區內各選取了兩個典型城市,總結其在社會與民生發展領域所采用的做法和已取得的成果,希望為各級各地更好實現經濟社會全面發展提供參考和借鑒。
東部地區:科技創新前沿地帶
天津:加快推進科技創新重大項目建設
“十二五”以來,天津市科技戰線以科技重大專項與工程和科技小巨人領軍企業重大創新項目為著力點,對接國家行業產業重大政策,加快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充分發揮科技的支撐引領作用,全力助推天津市經濟和社會兩個升級。天津市在科技創新重大項目建設中的主要做法有:
一是啟動實施科技重大專項與工程,加強自主創新能力提升。“十二五”時期,圍繞落實國家科技創新重大戰略部署,結合天津市科技小巨人成長計劃,進一步聚焦天津市經濟社會發展重大戰略目標和需求,大力聚集科技創新資源,集中力量辦大事,天津市陸續組織實施了新能源汽車、機器人、新藥創制、抗癌、種業、美麗天津等32個科技重大專項與工程,累計支持項目531項,項目總投入51.6億元,其中市財政經費支持7.3億元。通過科技重大專項的實施,提升了相關產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突破了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自主品牌,形成了一批高端特色產業聚集區。
二是全力打造重大創新項目,加大科技小巨人領軍企業培育力度。為加快實施《天津市科技小巨人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13-2015)》,天津市科委啟動實施了“科技小巨人領軍企業重點培育工程”,積極組織實施科技小巨人領軍企業重大創新項目。2016年發布的相關報告顯示,近幾年,天津市科委累計組織領軍企業重大項目118項,建成企業重點實驗室和工程中心296個,開發“殺手锏”產品247項。通過加大對技術水平高、發展潛力強、銷售規模大的小巨人企業的扶持力度,有力的推動了一批重大技術的創新和轉化,培育了一批技術領先的領軍企業和知名品牌,實現了“小巨人大發展”。
三是精心組織重大項目,加快自主創新產業化步伐。天津市委市政府實施重大項目帶動戰略,把高水平大項目、好項目建設,作為推動經濟結構調整的重要載體,先后啟動實施了百余項自主創新產業化重大項目,涵蓋電子信息、生物技術與現代醫藥、新能源新材料、石油化工與精細化工、裝備制造業、都市農業、現代服務業、資源與環境和城市建設與交通等九個領域234個子項,項目計劃總投資512億元。
廣州:以建設國家創新中心城市為目標,打造國際科技創新樞紐
“十二五”期間,廣州市確定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為城市發展的主導戰略,創新型城市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廣州市打造國際科技創新樞紐的主要做法有:
一是高度重視自主創新能力。2015年,廣州市地方財政科技投入達到88.7億元,全社會R&D(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達到380.13億元,占GDP(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到2.1%。截至2015年,建成國家級重點實驗室19家、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16家、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18家、企業技術中心22家,經認定的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數量達到1919家。到2015年底,有效發明專利量達到20889項,城市綜合創新能力居全國前列。
二是致力于科技創新平臺建設。國家超算廣州中心初步建成,天河二號超級計算機運算速度連續6次位居世界超算500強榜首;到2015年底,廣州市共有省級新型研發機構28家,數量居廣東全省第一;廣州市科技企業孵化器150家,總孵化面積達到650萬平方米,眾創空間47家,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16家。中烏巴頓焊接研究院、中科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廣州中科院工業技術研究院等一批重大科技創新平臺加快發展。
三是不斷優化科技創新生態環境。《廣州市科技創新促進條例》頒布實施,《廣州市科學技術普及條例》修訂通過,建立科技創新“1+9”政策體系,企業研發費稅前加計扣除、高新技術企業稅收優惠等普惠性政策落實良好。實施財政科技經費倍增計劃,深入開展科技計劃管理改革,市場在配置創新資源中逐步發揮重要作用。加快推動科技成果“三權”改革,促進科技成果轉化。
四是強化國際創新資源集聚能力。廣州市已建成37家國家級和省級國際科技合作基地,培育53家市級國際科技合作平臺和孵化基地;推動實施251項對外科技合作項目,建立卓有成效的政府間國際科技合作新機制,與烏克蘭國家科學院、英國伯明翰大學等一批國際知名高校、科研機構建立合作關系,與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合作啟動建設中新國際聯合研究院,建設和發展了一批國際合作新型研發機構和平臺,推動國際先進技術成果轉化落地。
中部地區:社會整體穩定發展
武漢:依靠經濟發展帶動全方位提升
“十二五”期間,武漢市委、市政府帶領全市人民,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突出創新驅動、跨越發展,全力推進國家中心城市建設,圓滿完成了各項目標和任務。為實現經濟社會全方位發展,武漢市采取的主要做法有:
一是以提升綜合經濟實力為主要目標。武漢市始終強化重大戰略引領,超前謀劃國家中心城市建設、武漢2049、“萬億倍增”、國家創新型城市建設等重大戰略。始終咬住發展第一要務不放松,經濟總量躍上萬億元新能級,居全國副省級城市第3、全國城市第8。2015年武漢市地區生產總值10905.60億元,人均地區生產總值104132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7725.26億元,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245.63億元,主要指標居副省級城市前列,進入全國城市第一方陣。
二是發展產業綜合競爭力。武漢市始終抓住工業主攻方向不動搖,強力實施工業倍增計劃、服務業升級計劃,策劃實施了一批支撐引領產業發展的重大項目,產業實現倍增發展。工業支撐作用凸顯,五年累計完成投資超過1萬億元,2015年武漢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1.24萬億元,千億產業增至5個,形成大光谷、大車都、大臨港、大臨空等四大工業板塊。現代服務業快速發展,2015年武漢市服務業增加值5564.25億元,物流增加值、工程設計產值、軟件和信息服務業收入突破千億元。現代都市農業加快發展,呈現出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良好態勢。
三是促進民生社會事業全面進步。武漢市始終堅持民生優先,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的比重逐年提高。武漢全市城鄉居民收入穩步增長,社會保障體系基本覆蓋城鄉,保障性住房建設規模、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水平、醫療衛生資源總量和服務能力等均居同類城市前列,出生人口性別比穩步下降。2013年武漢市榮獲全國綜治最高獎“長安杯”,并持續多年處于全國最平安城市之列。
四是推動城市面貌發生根本性變化。武漢市始終大規模推進城市建設,大力實施城建攻堅計劃,策劃推進一批樞紐型、功能性、網絡化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城建投入連續5年過千億元,城市功能和品質明顯提升。劃定中心城區增長邊界,“三鎮三城”、“1+6”空間格局加快構建。綜合交通樞紐地位鞏固提升,全國性鐵路路網中心地位初步確立。三鎮全面邁進地鐵時代。中心城區“三環十三射”快速路網體系基本建成。武漢二環以內城中村改造任務基本完成,“城管革命”深入推進。
五是加大文化建設力度。武漢市矢志不渝地推進文明城市建設,成功摘取全國文明城市桂冠。武漢市“文化五城”建設深入推進,三鎮中心書城、特色書店等加快建設,博物館超過100家,文藝創作涌現一批精品力作,大學與城市發展加快整合。建成辛亥革命博物館、國博中心、光谷國際網球中心、楚河漢街等一批城市文化新地標。道德模范“群星現象”引人矚目,“好人之城”享譽全國。城市文化影響力不斷提升。
六是注重國際化水平提升。武漢市全面實施國際化水平提升計劃。開放型經濟水平不斷提高,進出口總額、實際利用外資等增幅均居副省級城市前列。武漢市國際大通道加快形成,國際及地區航線數、旅客吞吐量居中部第一,中歐(武漢)班列貨運量及通達地區居全國前列,開通東南亞、日韓、臺灣等地區近海近洋航線。
宜春:以改善民生為首要任務,實現城鄉協同發展
在“十二五”期間,宜春市經濟社會呈現平穩健康發展的良好態勢。為改善民生,提升城鄉協同水平,宜春市的主要做法有:
一是推進城鄉發展呈現新面貌。宜春市新型城鎮化穩步推進,城鎮化水平顯著提高。據2015年數據顯示,宜春市常住人口城鎮化率44.82%,年均提高1.84個百分點。鎮村聯動建設扎實推進,示范鎮(重點鎮)建設走在全省前列,首批19個示范(重點)鎮村聯動建設順利完成,第二批13個鎮村(街道)扎實推進,鄉村生活環境不斷優化,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成效顯著。城鄉基礎設施全面改善,新建、改造農村公路5420公里,行政村實現百分之百通水泥路;昌銅高速、昌栗高速、昌寧高速、宜萬高速、昌樟高速改擴建竣工通車,320國道繞宜春中心城改建工程、銅萬高速、昌傅至東鄉高速等項目扎實推進。
二是實現區域發展新格局。宜春市積極對接“一帶一路”建設、長江經濟帶建設,豐城、樟樹、高安納入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袁州、樟樹納入贛南等原中央蘇區,宜春納入國家戰略實施版圖。贛湘省際合作積極推進,贛西轉型發展省級戰略全面啟動,贛西航空服務一體化、袁河流域水資源治理與保護等項目有效實施,豐城、樟樹、高安、奉新、靖安主動融入南昌大都市區。深化完善縣域經濟發展格局,在“雙核兩帶”的基礎上,宜春市形成了豐樟高循環經濟示范區、袁上萬綠色發展典范區、昌銅四縣生態發展先導區發展新格局。
三是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宜春市通過加快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推進政府職能轉變,有效推動了各項改革,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階段性成效。積極推進“三單一網”建設,宜春市政府部門行政權責事項由7372項精簡為2881項,精簡整合率為60.9%。宜春市投融資、財稅、戶籍、土地、價格、政府機構、農業農村、工商登記、國資國企、醫療改革、公車改革等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步伐加快,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進一步凸顯。
四是為人民生活提供有效保障。“十二五”期間,宜春市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進一步完善,職工醫保、城鎮居民醫保和新農合參保率超過95%,實現贛西三市異地就醫即時結算;文化產業蓬勃發展,宜春全市共有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基地1個,省級文化產業示范基地7個,基層公共文化電子閱覽室實現了鄉鎮全覆蓋;教學質量穩步提升,城區中小學“大班額”問題進一步緩解。宜春市殘疾人社會保障和服務體系框架基本建成,扶貧攻堅縱深推進,積極對接贛閩粵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等規劃,市場物價運行平穩,居民消費價格指數漲幅控制在目標范圍內。
西部地區:生態建設先行軍
成都:實現生態文明建設的全面規劃與發展
成都市為實現生態文明建設,全面構建空間規劃、綠色產業、生態文明制度三大體系,實現由“環境換增長”向“環境促增長”轉變,加快建設經濟繁榮、環境優美、文明祥和、可持續發展的美麗中國典范城市,筑長江上游生態屏障。對此,成都市采取的主要做法有:
一是落實主體功能定位。成都市全面落實《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和《四川省主體功能區規劃》,根據“重點開發區域”的總體定位,劃定全域主體功能分區,控制開發強度,調整空間結構,促進國土空間集約高效利用。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城鄉建設、土地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等規劃“多規合一”。發揮主體功能區對國土空間開發保護的基礎性作用,促進開發內容調整、開發方式轉變、開發秩序規范、開發效率提高。
二是優化城鄉空間結構。全面評價市域和區域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統籌謀劃人口分布、產業布局、國土利用和城鎮化格局,推動空間結構與城市規模、產業發展和生態容量相適應。調整完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積極開展國土綜合整治。優化城鄉建設用地結構和布局,嚴格保護城鄉生態環境,擴大城鄉綠色空間,構建科學合理的城鎮發展格局、產業發展格局、生態安全格局。
三是嚴守資源消耗上限。加強能源、水、土地等戰略性資源管控。實施能源消費總量和消耗強度“雙控”制度,將節能評估審查作為控制地區能源消費總量和增量的重要措施。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嚴守用水總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區限制納污“三條紅線”。確定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城市總體規劃、重大產業布局等,必須進行水資源論證。劃定全域各級城鎮建設用地開發邊界線、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線,嚴格落實永久基本農田保護和土地用途管制要求,對新增建設用地占用耕地規模實行總量控制,落實耕地占補平衡。
四是全面推進節能降耗。組織開展國家、省重點工業企業節能行動,實施重點產業能效提升計劃。大力推進建筑、交通、商業、公共機構等重點領域節能,加快實施高耗能鍋爐和窯爐改造、能量系統優化、余熱余壓利用等重點節能工程。嚴格執行建筑節能強制性標準,加快既有建筑節能改造,建立健全機關辦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節能監管體系;新建民用建筑全面執行綠色建筑標準,加快推進建筑工業化,提高裝配式建筑比例。深化低碳交通運輸體系建設,加快完善公共交通網絡,大力實施公交優先發展,加快軌道交通建設,推廣節能與新能源交通運輸裝備。強化商業和民用節能,鼓勵使用高效節能農業生產設備。開展節約型公共機構示范創建。加快智能電網建設,實現配電自動化全覆蓋。
五是嚴守環境質量底線。將大氣、水、土壤等環境質量“只能更好、不能變壞”作為各級黨委、政府環保責任紅線,合理確定污染物排放總量限值和環境風險防控措施。實施成渝城市群國家重點控制區大氣污染物特別排放限值,實行脫硫脫硝并舉、多種污染物綜合減排。全面推進飲用水水源一級、二級保護區內生態保護和環境整治,依法取締排污口。嚴格實施農產品產地安全區劃和重金屬污染防治規劃,強化土壤環境質量監測和污染風險評估。
景洪:為生態建設提供自上至下的有力支撐
景洪市位于云南省西雙版納州,自1999年以來,景洪市始終把創建“國家環保模范城市”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任務常抓不懈,傾注全力。為了更好地維護當地的生態建設,景洪市主要采取的做法有:
一是科學編制“創模”規劃。經過環保部專家評審,2011年8月景洪市人大審議并批準執行了《景洪市創建國家環境保護模范城市規劃》,包括總體規劃及節能減排、環境質量達標、重大項目3個專題報告,明確了抓好節能減排、保護城鄉生態環境、強化污染治理、加強環境監管、落實環境政策和開展環境普法教育六項重點任務,規劃設置了“碧水、藍天、綠色、凈地、和諧、能力建設”六大工程共57項,總投資124.55億元,實施飲用水水源地保護、水環境綜合整治、生活污水處理、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交通基礎設施、重點企業污染整治、城市園林綠化、生態保護、環境管理能力建設等內容。
二是切實加強組織領導。景洪市委、市政府成立了由市委書記任組長、市長及分管副市長為副組長的景洪市“創模”工作領導小組,并設立“創模”指揮部和“創模”辦公室,每年召開會議部署、檢查、考核“創模”工作。2014年以來,景洪市“創模”領導小組每季度召開工作調度會,不定期召開專題會、現場協調會推進“創模”重點工作。景洪市人大、市政協、市紀委、市委辦督查室、市政府督查室等把“創模”作為監督和參政的重要內容,通過聽取工作匯報、檢查、調研等多種形式促進“創模”工作順利開展。
三是建立健全創建機制。景洪市建立健全了“黨委政府統一領導,人大政協監督支持,環保部門統一協調,有關部門分工負責,社會各界積極參與”的齊抓共管機制。在工作運轉方面,形成了任務分解、會議調度、督查通報、考核獎懲等一系列工作制度,實現了“創模”工作制度化、程序化和規范化。在工程項目推進方面,建立健全了工程項目綠色審批機制等多項推進機制,保障了“創模”工程項目順利實施。在“創模”資金保障方面,通過爭取國家、省級、州級各類生態保護資金,盡最大努力加大市本級財政投入,采取BOT、BT等特許經營模式吸收社會資金,出臺優惠政策等措施,建立了多元化投入機制。
四是大力推進公眾參與。按照“黨委政府負責、宣傳環保牽頭、推進公眾參與”的模式,景洪市堅持將公眾參與貫穿“創模”工作始終,做到層層發動、廣泛宣傳。組建環保志愿者隊伍,開展綠色學校(社區)、生態鄉鎮等創建工作,在主流媒體開設了“創模”專欄,倡導生態文明建設、環境保護踐行等,倡導健康環保、文明和諧,鼓勵市民以主人翁的姿態積極參與“創模”,營造全民關心“創模”、關注環保、爭做環保文明好市民的良好社會氛圍。提煉和弘揚生態文明、綠色環保、文明踐行的景洪精神。同時,對環保投訴予以高度重視,積極解決和處理群眾身邊的環境問題,使公眾對城市環境的滿意度得到極大提高。
【整理:李 懿】
(資料來源:科技部官網、廣州市人民政府網、武漢市人民政府網等)